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夜宴2 - 30|9.14

30|9.14[第1页/共2页]

到了东汉明帝时,有一名水土工程专家叫王景,因管理河渠有功劳,获得天子的犒赏,礼品中竟然有一部《山海经》。而东晋大墨客陶渊明平生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佩服于《山海经》,曾一口气写下《读<山海经>十三首》诗,留传至今。此中的第一首诗就表达出他读《山海经》后欢愉镇静的情感和晓得天下的结果“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山海经卷一

南山(经)之首曰(■)(qu6)[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1。有草焉,其状如韭(ji()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穀)[榖(g^u)]而黑理2,其华四照,其名曰迷(穀)[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y))而白耳3,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x9ngx9ng)4,食之善走。丽■(j9)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此中多育沛5,佩之无瘕(ji3)6疾。

序言

产生于明朝的章回小说《封神演义》和清朝的长篇小说《镜花缘》,读者常常被此中的奇异故事所吸引,从而对作者的丰富设想力佩服不已。但可晓得,书中的故事素材和艺术构思,很多是取自《山海经》的,而作者的设想力也多受《山海经》的开导。如此等等,《山海经》的魅力自当不言而喻。那么,详细的魅力安在呢?在于《山海经》丰富而奇异的内容,举凡当时人所能听到的、所能见到的、所能熟谙到的、所能设想到的统统事物,无不记录。如大大小小的山丘河道,形形□□的花草树木,神里神情的半人半神,怪里怪气的半人半兽,瑰丽多彩的金石矿物,奇形怪状的禽鸟野兽,窜改莫测的神话传说,各种百般的国度群众,奥秘的祭奠,古怪的装束,奇特的病症,灵验的药物,味美的食品,毒人的野味,超乎常理的日月,高出常情的工艺,上古帝王的世系,传闻不一的古史……的确就是当代的百科全书。

《山海经》的版本很多,此中注释本也稀有种,如晋人郭璞所撰《山海经传》、明人王崇庆所撰《山海经释义》、清人吴任臣所撰《山海经广注》、清人郝懿行所撰《山海经笺疏》等,都是较首要的。此中尤以郝注本为集大成之作。他针对前人研讨《山海经》,尚存“辨析异同,刊正讹谬,盖犹未暇以详”的环境,因而博采众家之长,“作为《笺疏》。笺以补注,疏以证经……计创通大义百余事,是正讹文三百余事,凡所指擿,虽很有根据,仍用旧文,因此无改,盖放(仿)郑君康成(郑玄)注经不敢改字之例”。以是,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是一种较好且又通行易得的本子。今次注译《山海经》,即取郝注本作为底本。而前面所说的把原文中讹误衍脱之字用圆括号和方括号标示出来,并不径改,就是成心遵守“注经不敢改字”的原则,庶免拘泥之讥。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人给天子进献了一只奇特的鸟,拿各种食品喂它,但它都不肯吃。闻名文人东方朔瞥见这只鸟,就说出了它的名字,又说它该当吃甚么。一实验,公然就像东方朔说的。天子问东方朔如何晓得的,他说《山海经》中有记录,看了自会晓得。

南山经

【译文】南边首列山系叫做鹊山山系。鹊山山系的头一座山是招摇山,耸峙在西海岸边,发展着很多桂树,又储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山中有一种草,形状像韭菜却开着青色的花朵,称呼是祝余,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山中又有一种树木,形状像构树却闪现玄色的纹理,并且光彩晖映四方,称呼是迷穀,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丢失方向。山中另有一种野兽,形状像猿猴但长着一双红色的耳朵,既能蒲伏匍匐,又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称呼是狌狌,吃了它的肉能够令人走得缓慢。丽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往西流入大海,水中有很多叫做育沛的东西,人佩带它在身上就不会生蛊胀病。

到了汉宣帝时,上郡某地的一个石室陷落,有人发明内里的石壁上描画着“反缚盗械人”的图象,传说开来,但无人晓得何意。大学者刘向却指出这是“贰负之臣”。天子问他如何晓得的,刘向也答复是从《山海经》上看到的。天子大惊,朝臣轰动,因而呈现了一股浏览《山海经》的小高潮。

《山海经》确是当代的巫书,是一代一代的巫师把所见所闻通过口耳相传,堆集而成。很早之前,巫史不分,是具有世袭性和专业性身份的一群人。他们是阿谁期间学问博识的知识分子,主持山川神灵的祭奠典札,打仗各种人物,相互来往频繁,享有交换接收各种文明知识的优胜前提,负有通报保存各种文明知识的严峻任务。他们的社会职位较高,首要充当氏族首级、部落酋长和仆从主的初级参谋。为了让普通的人佩服自已、崇拜本身,巫师们就要尽量表示得见多识广。因而,他们尽力堆集文明知识,采掇奇闻异事,使把握的文明知识代代地增加。后代的人把巫师们口耳相传的知识加以清算记录,就成为《山海经》所根据的原始质料。到了战国期间,有人把这些性子类似而混乱无章的质料编撰成文,《山海经》就产生了。到了汉朝,又经人增删润色,就成了现在所看到的《山海经》。

口语山海经

《山海经(全文注释译文)》(完整保藏版)

1996年元月

但是,因为《山海经》既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写成于一时,笔墨记录上本已疏略简乱,再加上传播时候长远,以是,讹误衍脱、增削窜改的环境很多,令人不便浏览,常常难以了解,需求做一些订正疏浚的事情。但考虑到本书为一部提高性读物,在于简明,不宜停止烦琐考据,故采纳通便之法,既能保持原文面孔,又可校订理顺笔墨,还要不必列出订正记。这就是:凡遇讹文,即标以圆括号,前面补上改正之字,并标以方括号,表示改正,如《南山经》鹊山条中的“其状如穀而黑理”一句,“穀”为“榖”之讹,因而校订为“其状如(穀)[榖]而黑理”;凡遇衍文,即标以圆括号,表示删除,如《南山经》最后一条中的“一璧稻米”一句,在高低当中读不通,实为衍文,因而校订为“(一璧稻米)”;凡遇脱文,即标以方括号,表示补充,如《南山经》柢山条中的“又东三百里柢山”一句,“三百里”下脱一“曰”字,因而校订为“又东三百里[曰]柢山”。凡作如此校订的笔墨,都是有可靠按照的,是在接收古今学者研讨服从的根本长停止的,如明人王崇庆,清人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汪绂、毕沅、郝懿行,古人汪绍原、袁珂等,此中尤多得益于袁珂的订正服从。又《山海经》中每多异读字、通假字,难识难读,故随文用拼音注上音,并且不避反复,以便利明天的青年读者。本书的注释本着浅显易懂的原则,制止繁征博引,力求简明扼要,以疏浚文义为主。注释中所据成说,首要出自晋人郭璞的《山海经传》、清人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古人袁珂的《山海经校注》。别的,也间出己意,以发明前贤所未逮者。如遇似是而非之说,或几种说法都可通,却难定夺,则于注释中列出,以供读者辨别择取。如遇意义不明,又无干证可求之处,则仍存其疑,不做臆解,以求慎重。除个别环境外,不做反复注释。本书的译文,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尽量制止以释代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