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第1页/共2页]
时价夏季傍晚,暖风拂面,三人坐在厅火线院里的石桌旁。满打满算这才是第三回会面,再加上王氏寡言,刘氏孤傲,绿莺也不是个爱逢迎的性子,故而彼其间很有些大眼瞪小眼的意义。
绿莺如有所思地望了一眼檐下的灯笼:“面上应是个妥当的,晓得我现在特别,便没送吃食,送了一顶无关紧急的灯笼。这里子嘛,民气隔肚皮,我倒也瞧不大出。摆布也无妨,归正我也没有和谁交友之心,她们是朴拙恳还是假浑厚,只要不害到我,都与我无干。”
春巧去将灯笼挂好,秋云踮着脚,瞅那二人走远了,才朝绿莺小声问道:“姨娘瞧她们如何?奴婢瞧王姨娘不显山不漏水的,不是朴拙恳便是个笑里藏刀的。那刘女人虽不招人奇怪,可瞧着似是个直肠子。”
冯佟氏说绿莺月份还小,想着让她立立端方。冯元立马开了金口,这立端方一事便免了。不消夙起去正房服侍,每日辰时将冯元送走,便能够睡个回笼觉。
王氏是个瘦高个,年纪与刘氏普通,皆是四十余岁的模样,容长脸,脸颊内陷,瞧着很有些苦情,经常木木的,也不如何有笑模样,看起来是个诚恳木讷的性子。
晓得她想岔了字,冯元未多做解释,想了想,也对,庶盖过嫡,于理分歧,再说这参儿也有些不吉利,若这儿子将来应验了,被拐子拐跑就糟了,便作罢。
实在她这可真是冤枉冯元了,这几个月他还真当了素和尚,温香软玉在怀哪能不动心,可刚要有所行动,就能瞧见那挤满他视线的大肚皮。想着儿子在这里头,就甚么旖旎心机都没了。奇特的是,邪火不发倒也不似畴前那般烦躁愁闷,反而兴趣勃勃地不竭摸着那肚皮,仿佛摸的就是儿子的脸。
低头瞧了眼,绿莺嘻嘻一笑,朝他解释道:“老爷不知,这是胎动,孩子渐大了,长手长脚了,就爱伸伸胳膊动动腿儿,都是如许的。”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交战几人回?当年分开汴京时,十里长亭,挺着肚子的她泪眼婆娑笑着送行。一个刚嫁作人妇的豆蔻娘子,立在远处与他遥遥相望,咬牙哑忍地朝他默声念着:“夫君,放心!”他再是斗志昂扬的铮铮铁汉,当时也不免化成了绕指柔,他不由想着,若回不来了,这可就是遗腹子啊,她将来如何办?眼睛红得要滴血,他嘴唇轻启,缓缓地一张一阖,将那男人汉的承诺顶风送去:“娘子,等着为夫,为夫定会班师!”
这斯须的工夫,她肚皮上左一个鼓包,右一个鼓包,那轻浮的皮儿都要被戳漏了,冯元内心直突突,暗求这宝贝儿子可要部下包涵着些啊,他可不想有了儿子却没了这儿子的娘啊。
春巧秋云两个也进了屋,都帮着劝起冯元,他这才悻悻地抹了把头上豆大的汗粒,很有些赧然。
去正房时,吃食她一概不碰,茶水一概只抿杯沿儿,大师心照不宣,冯佟氏只嘲笑一声,也不逼迫。
“要生了?谁要生了?妾身才五个月啊......”
苦夏屋内闷热,绿莺便将院外当作待客的地儿,让秋云上好茶点,自个儿在春巧的帮衬下赶紧理好妆容迈出房门。
怀冯娴时,他正十六,还是个跟鞑子对敌的马前卒,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怀冯安时,外贼已退,内朝却换了血,这时是否站对步队才是最要紧的。侯爷当时还是个六品黄豆官,他说得对,甚么正统,甚么篡位,强者得天下。可即便你不愚忠,也想好了要背靠哪颗大树,可干乘凉不着力是千万不可的。浴血厮杀、尸如铁塔,这是一条吵嘴参半的路,胜了便是拥帝有功,加官进爵,败了就是乱臣贼子,满门诛杀。
绿莺见这二人道情南辕北辙,可友情似还不错,那日她去送荷包时,她二人也是待在一处说着话,今儿又相携一块来。
表示身边提着篮子的丫环近前,王氏从那篮子里头拿出了一个红十足的扁平物事,手摆布一抖,那物事便哗哗两声,支成了一个大红灯笼。半透的红纱,骨架是小香竹撑的,她又从篮子里拈起个白瓷小兔,挂在了灯笼下。那白兔嘴边啃着一坨草,草根伸出一簇嫩绿流苏,飘零在灯笼下,煞是可儿。
提及来这还是他头一回的经历,长女宗子时,别说摸摸冯佟氏的肚皮了,就是她肚皮圆的方的他都不晓得。
绿莺怔怔地望着他,冯元指着她肚皮表示她:“你瞧,爷儿子筹措着要出来,正用力儿刨墙呢。”
端五刚过,这日,她正觉醒打扮,王姨娘和刘氏忽地来拜访。头几日端五时她绣了几个荷包给冯佟氏王姨娘刘氏,这二人想必是来行礼的。
哎,望着娇憨入眠的绿莺,冯元轻抚着掌下的圆滚肚皮,不由感慨,光阴无情,窜改了太多的东西,物是人非最让人有力又无法。与冯佟氏已然如此,不知他与这绿莺将来会如何呢?咚!正慨然间,他忽地一窒,睁大眼,不敢置信地眨了眨,方才绿莺的肚皮如何起了个鼓包?咦,此时又没了。咚!又起了一个,眨眼的工夫,如何又没了?
哼,人家肚里揣着宝,她动不得!自从这绿莺进门,冯元的居处就没挪过处所,外书房里都结上了蜘蛛网,常用的也都搬到了小巧院。她对这事怨气满满,公开骂绿莺是个勾魂的狐狸精,都这时候了还不忘撕缠老爷。见他整日面色红润神采奕奕的,她就忍不住咬牙,可算孕满仨月了,能折腾了是罢?
冯元见状赶紧拦住:“如何傻了,上哪去?谁能晓得你这么快生,产房也没备,就在这床上生罢。快躺下,爷去唤人来。”
故而,贰心中一向有愧,对冯佟氏。
“深儿?”绿莺忖了忖,“不好罢,大少爷唤渊儿,他唤深儿,弟弟哪能压兄长一头呢?”
王氏将灯笼递到绿莺手里,嘴里说着谦善话:“这灯笼是我糊的,这小兔是刘mm拿出来的,晓得你手巧,你可莫要嫌弃我们手笨啊。”
刘氏这下连脸也垮了:“我不识字啊,现学也晚了......”
天明醒来后,他感觉风趣,与绿莺说道:“将来这孩子奶名便唤作参儿罢。”
虽不消每日去正房立端方,可也要隔三差五去请个安。绿莺之前另有些沾沾自喜,仗着双身子躲过了服侍那二踢脚的憋屈日子,可待她请过几次安后才明白,喜甚么喜,有甚么好喜的,人家王姨娘和刘氏底子不消立端方,敢情这立端方一说还看人下菜碟。
又唠了几句家常,刘氏按例是你说一句她讽一句,王氏问了她习不风俗、吃的顺不顺嘴后,便起家告了辞。临走时,刘氏又是一个明白眼,也没施礼,扭着胯跟王氏并肩离了这小巧院。
绿莺伸手拽了拽那流苏,小兔便滴溜溜转个不断,几人皆忍不住笑起来,和缓了难堪。
走在小径上的刘氏见离远了那院子,赶紧松开挽着王氏的手,一步三摇地扭起胯来。朝前颠了几步,斯须便垮了肩,回身懊丧道:“王姐姐,你说那李氏如何就扭的那么都雅,我如何就跟母大虫似的。她没名分时,老爷就不进我们院门了,现在她进了门,老爷估么都得忘了府里另有我们这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