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密码本[第1页/共2页]
赵旻现在看的是《诗》,也就是后代的《诗经》。孟侯选书很成心机,像甚么《论语》、《大学》之类儒家典范一本没选,尽是甚么《竹书编年》、《品德经》之类杂七杂八记录各种思惟论调、或者记录帝王轶事的册本。这个期间没有汉武帝,也就没有“免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潮,百家学术得以保存。不过儒家学术对帝王统治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历代天子皆大力推行儒家学术,是以儒家还是这个期间诸多学术中职位最为尊崇的一支。
房中沐浴水早已备好,赵旻回房舒舒畅服泡了个澡,换了身干爽的衣服,让人把饭食送到房中。用过膳后,便躺在床榻上看书。自从分开即墨今后,赵旻的功课里打消了熟谙政务一项,但孟侯说他畴昔学问差欠太多,亲身遴选了一些册本带上,让赵旻每日闲暇时学习,过后还要考较。
赵旻现在正在看“风、雅、颂”中的“颂”,也就是前段时候陆旭父子费经心机也要获得的《周颂》。不过并非本身用西宫纸写就的版本,而是孟侯本身藏书中的竹简版《周颂》。赵旻看着看着,俄然心中一动,从怀中……呃,是从戒指中取出原版《周颂》。现在赵旻每次从戒指中拿东西都要把手伸到怀里以掩人耳目,久而久之都快养成风俗了。
不过孟侯好歹算他半个教员,固然不会呵责于他,不过老先生只要往边上一站,用殷切的目光这么一望,赵旻只好甘拜下风,老诚恳实地捧起几斤重的竹简,愁眉苦脸的跟内里抠字玩去。当然,他也明白孟侯这是为他着想,你一个堂堂的北海王爷,今后万一有人跟你提起某本经籍里的语句,你还茫然不知,岂不丢尽了王爵的脸面?以是固然万般不甘心,还是只要耐着性子研读这些在他看来有趣至极的册本。
在诸卿当中,宗正寺绝对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宗正于泰安年间设置,首要职能为掌管皇族的名籍和爵名起落,相称于皇室的吏部,主官凡是由皇室中德高望重的元老担负,对于皇家赵氏后辈来讲可谓执掌权益极重的部分。普通来讲,宗室后辈见到宗正寺来人只要两个能够,一种是要课恩,也就是晋升爵位,皆大欢乐;另一种则刚好相反,很能够是来虓夺爵位,一撸到底的节拍。
事出变态必有妖,一本广为传播的《周颂》成心打乱挨次,还能引发陆旭如许的一方大吏动心,乃至不吝为之犯下谋逆之罪,这本书中必然埋藏着很深的奥妙。之前赵旻也用过各种体例测试,这本书绝对找不出暗字、夹页之类的东西。既然埋没的内容不在册页本身,那就必然是在埋藏在笔墨当中了。笔墨能够埋藏甚么奥妙?赵旻几近刹时就想到一个词:切口!
赵旻翻了翻眼睛,心说你这不是废话吗?好歹此番平叛本身是立了功的,三个县城也是本身硬生生拿下的,就算此次有赏亦有罚,也应当是罚对北海郡有统领之责的青州府相干职员,总落不到本身脑袋上来不是?难不成说陆旭之叛是因为受本身刺激导致吧?
不过即便猜想精确也没甚么卵用,因为底子不晓得切口的来源,公布者,用处等等等等,空有一本暗码母本毫偶然义。这件事陆旭父子必定晓得,可惜他父子二人一个死在本技艺下,另一个没在乱军当中,即便想清查也无从查起了。赵旻叹了口气,顺手把纸质版《周颂》放入戒指,别的拿起一册《五帝纪》研读了起来。
如许一个只跟皇族成员有关的部分,派人到州府来宣旨到底是几个意义?按说本次宣旨,乃是专门针对此番平灭北海兵变,宣旨的内容理应是平叛后的奖惩事件;赵旻作为平叛军的一员,前到临甾听旨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当然,按说也该对他和他的部属停止必然程度的封赏,赵旻本身也写过专门请功的奏章。不过上面有个对本身不满的曹刺史在,这份奏章能起多大结果,他本身内心也没数。实际上,即墨高低包含赵旻本身,对此番颁旨还是颇多期盼,不求有甚么多大的犒赏,而是但愿能把已经动手的都昌等地的正式名分给锁定下来。正因为正视,赵旻才会搞出提早潜入刺探动静的花腔来。
不过明显孟侯并不是浩繁儒家推许者中的一员,从他给赵旻选的书中便能够看出。不过即便是这些并非佶屈聱牙的汗青文籍,赵旻读起来还是头疼万分。启事有二,一是这时的纸张并不提高,所谓的“书”实在是记录在竹片上,用细绳串起来的竹简汇编,统称为书,随随便便一本数千字的“书”就要十几二十册,光拿在手上都沉重非常,更别说还要低头靠近了去辨认青黄色竹片上的玄色蝇头小篆,纯属考眼力的活;二则古文的挨次都是从右往左,从上至下排布,并且这时候的笔墨是没有标点标记这东西的存在,每读一段都要去猜应当在哪断句,吃力非常。常常一册看下来不但头晕目炫,并且两只胳膊还酸痛非常——要不你捧着几斤重的东西一两个小时不动尝尝?换谁也得胳膊酸疼啊!赵旻心说怪不得话本演义里武圣关羽动不动就读《春秋》,读了一辈子也没读完,估计一是关二哥文学水准不高,读书读得慢,二是这活还能熬炼臂力,对他挥动八十多斤的大刀起了一个练习的感化。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赵旻此时身上汗水已经半干,异化着浑身的灰土黏黏地难受。既然想不出答案,干脆不去想它。因而向孟侯道:“先生所言甚是,还请先生与诸君言说,不管如何,旻必竭力为之,定不叫诸君绝望。”说罢拱了拱手,排闼回房去了,只留下门口面面相觑的两人,莫名其妙地思考着赵旻的话,到底有何深意。
对赵旻来讲,此次的夸奖最好的成果是给能两三个令、长的任权柄,虽说固然明晓得不太靠谱,不过总要往那方向去尝尝才甘心。不是有句话说的吗,“人如果没有胡想,跟咸鱼有甚么辨别”?大抵如此。而对于赵旻本身能获得甚么犒赏倒是毫无设法。倒不是他已经伟光正到了无欲无求的境地,只不过他实在想不出朝廷能给出甚么是本身想要的罢了。给钱?倒不是不好,但目前即墨的几大财产已经逐步上了正规,将来必然是财路无虞,这点犒赏再好也是无根之水,能用得了几时?给人?仕进的人才必定不会给,给些婢仆美人他又用不上,毕竟是来自后代的灵魂,对于别人服侍本身有些天然的反豪情感。除此以外另有甚么?起码赵旻现在设想不到。
不过话说返来,赵旻最应当感激的是秦始皇,要不是他没事玩出焚书坑儒的把戏,这世上的文籍存世量比当今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如果那样,恐怕就不是读这么几本书能蒙混过关的了。
赵旻看着这些古书就脑仁疼,他又不是理科生,对满篇的如许“兮”那样“乎”实在提不起兴趣。畴昔看看公文还好些,好歹能从中体味事件进度、猜想写文者和批文者的设法,而读经籍毫无兴趣可言,想让他跟这期间的读书人一样,从圣贤典范中贯穿甚么微言大义,赵旻表示——臣妾做不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