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文武官员设置[第2页/共5页]
1、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政事堂
政事堂集会是帮手天子统治天下的决策构造。军国大事经政事堂集会商定,奏请天子最后讯断;奥妙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起落任免,只在政事堂群情,他官不得与闻。在政事堂(或中书门下)议事的几位宰相中,有一名是首席宰相,称为“在朝事笔”。唐玄宗时,李林甫、杨国忠为相,他们之以是能擅权用事,一个首要的启事,就是他们耐久窃居了“在朝事笔”的职位。安史之乱后,肃宗鉴于相权集合而形成小我专断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笔、承旨,旬日而更”。宰相十天一秉笔的轨制,到唐德宗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轮番秉笔,其企图明显是在于制止宰相擅权,但德宗今后,这个轨制并没有沿续下去,如穆宗、敬宗时的李逢吉,武宗时的李德裕都是独秉国政的。宰相权力的大小,都是取决于天子(另有中晚唐期间的寺人)的态度的。
3、尚书都省
御史台的次官,唐初依隋旧制,称治书侍御史中丞,高宗李治即位,因避帝讳,改称御史中丞,正五品下。《唐会要》“御史大夫”条云:因为“大夫秩崇,官不常置”,故实际上以“中丞为宪台之长”。
唐朝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干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长官为中书令、侍中,开元时皆为正三品(代宗时升为正二品)。中书省与门下省同秉军国政要,中书省掌制令决策,门下省掌封驳审议。凡军国要政,皆由中书省预先定策,并草为诏敕,交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付尚书省颁布履行。门下省如果对中书省所草拟的诏敕有贰言,能够封还重拟。凡中心各部、寺、监及处所各部分所呈上的奏章,首要的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承认今后,方送中书省呈请天子批阅或草拟批答,门下省如以为批答不当,也可采纳点窜。唐太宗非常正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阐扬的感化,他曾多次称中书门下为“秘密之司”。《资治通鉴》卷192记录:他于贞观元年十仲春对群臣说:
尚书都省所属的六部二十四司,卖力措置天下军政、财文、兵刑、钱谷等一应行政事件。此中吏部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下统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唐朝规定官员的选授轨制是:三品以上者由天子亲身选授,五品以上者由宰相提名呈报天子御批,吏部听制授官;六品以下者由吏部按照其身材、资格、才气、功绩、德行、言辞、书判诸方面的好坏予以“注批”,并报请门下省审复后授职。四司官员分掌以下: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假告身、借使,此中有一人专掌选补流外官。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均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司封郎中,掌封命、朝会、赐赉之级。司勋郎中,掌官吏勋级;考功郎中,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官员灭亡后,史官要为其立传,太常要议谥,若要铭于碑者,则会同百官议其宜记叙的事迹上报,然后考功郎中通报其家眷。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之前,由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测验。户部,掌天下财务、民政,包含地盘、群众、婚姻、钱谷、贡赋等,所属有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此中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地盘、赋役、进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之事;度支郎中、员外郎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与中书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藏出纳、衡量度量之数,办理两京市、宫市等买卖之事,并供应宫人、王妃、官员奴婢衣服;仓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之事。礼部掌礼节、祭享、贡举之政。所属有礼部、祠部、膳部、主客四司。此中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黉舍、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吉祥、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本省尚书、侍郎之副;祠部郎中、员外郎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之事;膳部郎中、员外郎,掌陵庙之牲豆酒膳;主客郎中、员外郎,掌诸蕃朝谨之事。开元二十四年玄宗诏礼部侍郎主持科举测验。如许,礼部的职位就大大进步了。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选授、考课、主持武举,以及军令、军籍和中心一级的军训,但并不直接带兵。所属有兵部、职方、驾部、库部四司。此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诸事;一人判簿籍及军戎调遣之名数。
在御史台内设有三院,即台院、殿院、察院,别离由侍御史(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居其职,合称“三院御史”。此中侍御史6人,掌纠举弹劾百僚,推鞠狱讼、知公廨等琐事。所谓推鞠狱讼,是指对被告密官员停止审理,这主如果“制狱”,即天子亲身号令办理的案子。弹劾指按朝廷行政法规控告官员的犯警行动。知公廨琐事是指措置台内平常庶务。这一职务普通由资格较老的人担负,称为“杂端”,殿中监察职掌进名、迁改及令史考第,台内统统事件由他专决,以是也称为“台端”。
以天子为首的封建国度体制,在唐高祖武德期间就比较完整地建立起来。天子把握着国度的最高权力,操有对统统臣民生杀予夺的大权。法律和法律都以天子的名义公布,天子有权点窜法律和法律,并能够不受法律和法律的束缚。在天子之下,有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职官体系。在中枢机构中,制令构造、封驳审议构造与行政事件构造是合作而又合作的。政务构造和事件构造的职责是很清楚的,监察机构也很完整。别的,另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品阶勋爵轨制。《新唐书·百官志》说:
尚书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东台,废尚书令,改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称文昌台,不久再改成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称为都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称为中台。唐朝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以是又别称南省或南宫。从中书门下收回的诏令制敕,均经过尚书省转发到中心各部分及处所各州县,或者按照诏令制敕的精力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分。《新唐书·百官志》说:
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解状。皆为尚书、侍郎之副;职方郎中、员外郎,掌舆图、城隍、镇戎,烽候、防人门路之远近及四夷归化之事。凡蕃客至,鸿胪寺先扣问其国山川、风土,然后制成舆图上奏,并送副图于职方司,殊俗入朝,则图其容状及衣服款式通达于上;驾部郎中、员外郎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库部郎中、员外郎,掌兵器、卤簿仪仗。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隶并平议国度之禁令。其属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此中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为尚书、侍郎之副贰。凡是审理大案件,可用尚书侍郎之名义与御史中丞、大理卿构成“三司”,共同参议。国度公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调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单;都官郎中、员外郎,办理俘虏,仆从的簿录,赐与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官司务;比部郎中、员外郎卖力通会表里赋敛、经费、俸禄、勋赐贫乏物质,以及军用物质、东西、和■等事;司门郎中、员外郎,办理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的措置。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国度农、林、牧(军马除外)、渔业之政,以及诸司官署办公所需纸笔墨之事。所属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此中工部郎中、员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为尚书、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虞部郎中、员外郎,掌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应和畋猎之事;水部郎中、员外郎,办理河道过渡、船舻、水沟桥梁、堤堰、沟洫的补葺相同,以及渔捕、漕运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