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帝王仁心[第2页/共2页]
可没人顿时回应康熙这一问,现在的大臣们听康熙说话,都要测度再三。四十七年废太子后,皇上又悔怨了,要大臣们议立新的储君,很多大臣脑袋发热,没搞明白皇上的情意,成果勾出一个“八爷党”。以后大臣们就有了经验,只要皇上扯出了甚么大事的话头,他们都得张望好风色再开口。
康熙天子,爱新觉罗-玄烨,本年已经五十九岁了,全部大清的中枢衙门都在高速运转,紧锣密鼓地筹办着皇上的六十寿典。而皇上本人,也在为本身筹办着寿典上分量最重的一份贺礼。
“朕御宇五十一年,先有鳌拜乱政、三藩之乱,后又镇平台湾,西讨噶尔丹。固然故意涤清,何如诸事夹缠,这课征经制还是缝补缀补,像是褴褛布幔,拦在朕与天下之间。”
赵申乔眼观鼻,鼻观心,缩着脖子,就跟一尊猴像似的岿然不动。心中暗道,这事跟我都察院又不相干,知名可分,有利可匀,我就学着阿谁张廷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澹宁居正殿不大,只是康熙在畅春园临时听政的处所,五十九岁的天子,中气仍然实足,尾音在殿梁上嗡嗡绕着,也在殿上这十多个大臣的脑筋里带起了方向分歧的波澜。
1712年,“以一小我的意志缔造了俄国”的沙皇彼得,固然还没戴上“大帝”的头衔,却已经将俄国打造为一个能够和欧洲列强对抗的大国。在波尔塔瓦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以后,北方劲敌瑞典已经不再是帝国的威胁。这位胡服骑射,通盘欧化,亲手给王公大臣剪胡子的沙皇,在这一年把都城从莫斯科搬到圣彼得堡,目光炯炯,俯视欧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