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女儿当自强 - 第三十二章、救还是不救?是个问题

第三十二章、救还是不救?是个问题[第2页/共2页]

世人面面相觑,不知以是。但是王上的话不敢不遵。自有侍卫承诺着去了。所幸探春带来的大夫与她们地点的蒙古包相去不远。未几时,就有一名年经四十高低,身形清癯的老者被请了出去。侍卫并不知王上请大夫来所为何事,老者也是出去才晓得是为王妃诊脉。

值其艰巨,伏请垂怜,慷慨解囊,施以援手。感激涕零,愿寝兵休士,约为兄弟,世世安乐。

哈哈哈哈,匈奴王笑得快将蒙古包都掀了。匈奴一族因环境卑劣,保存多艰,向来人丁增加迟缓。偶然碰到灾年,另有人丁骤减的例子。是以,不管谁家添丁入口,那都是天大的丧事。

“我不晓得。”呼延布托老诚恳实地答复。心想:应当不会吧?没看出来呀。

“父王,现在我们与大夏朝也算是姻亲。不若将这里的景象修书与大夏朝之国王。请其解囊互助。”

大顺天子谨致书于大夏天子阙下:

老者姓何,单字一个桐字。本是太病院的一名正八品的医士,医术不说了得,平常病理诊治还是不在话下的。只为人不敷圆融,后边又没甚么依托。便被某些人借着和亲这件事给指派到了这里。

匈奴人并没有甚么男女大防,一家人在巨大的蒙古包里且歌且舞,新宰杀的羊肉在三足铜制的大镬里蒸腾着热气,腥膻的味道混和着酒的刺激让探春一阵阵的胃里翻江蹈海。本想强忍着好歹到宴席结束,谁知竟是受不住。忙往那蒙古包外一溜烟地小跑儿去了,狠狠地吐了一回,又深深地吸了几口内里清冷的氛围,方才好些。

求援的国书很快就送到了大夏朝天子拓拨哲的面前。拓拨哲看过后着德公公当朝宣读。国书用汉匈两国笔墨誊写。全文以下:

汝我睦邻,举国之初,已谛万世之好。今又新结后代姻亲,密意厚谊,愿续永久。

最早站出来反对的是格尔格济部的长老傅里伯仁。此人年纪较长,算起来是太子叔父一辈的。领地在博尔博济特的东边,受灾也不轻。地界与月氏交界,为人刁悍,常行杀掠掠取之事。是以,主战。随声拥戴的也很多,一些是同声敌忾,一些是出于本身好处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