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传说中的老三届[第2页/共2页]
剩下两道试帖诗的命题别离是“咏广通渠”“劝学”,萧铣先“鉴戒”了还要几百年才出世的皮日休咏怀大运河的《汴河怀古》之一,把前一首的缺填上。做到“劝学”时,本来第一反应是想挑衅一下“万般皆下品唯有度数高”的,但是转念一想,又分歧适现在的期间特性,搜肠刮肚之下,才从影象中网罗了一首恍惚不堪的“半夜灯火五更鸡,恰是男儿读书时”凑上。确认无误后把三首诗都誊抄结束。
欧阳询站在萧铣边上,一样猎奇地环顾了一圈朱雀门外排着的这黑压压一群人,一边策画一边碎碎念说:“大隋117州,每州举三人赴考,便是351人了。另有各道总管京官五品以上者也每人可保举三人……看来所料不差,今科果是有500多人参考了。也不知能取中几人,此前听得开皇七年那次只要获得十数人,唉,今科只怕也是非常不易。”
萧铣听了倒是不觉得意,二三十个取一个,这已经是“老三届”才有的报酬了,一旦一项测验轨制日渐完美,考生筹办越来越充分,合作必定会越来越狠恶残暴。能够本日这般,就满足吧。
萧铣运笔如飞,越写越是流利,午休时只是用了两个死面蒸饼就些咸菜,便持续赶考。仲春季节,到了申时末刻天气便暗了,萧铣在入夜前半个时候赶完了全数内容,又缓缓查验了一边,待到鸣金,便交了卷子,顺次退场。
然后便是学习开荒初年开广通渠的旧法,慢慢开江南运河邗沟故道鸿沟故道,使京师洛阳及其他北齐故地江淮等南陈故地连为一片――这一套说辞大抵和厥后杨广开大运河的说法差未几,辨别只在于两点:第一点是夸大了此法要循序渐进,并且是“以商养河,量入为出。如遇荒年,多用哀鸿为役,以工代赈”;第二点则是完整没有提汗青上从黄河通往涿郡的永济渠河段,毕竟在没有要求水路把挞伐高丽的军粮运到涿郡的环境下,永济渠这条大运河中投入最大效益却最低的河段,实在没有提出的需求。如许一俭省,看上去疏浚运河的方略开支便会减去一大半,也能逢迎夙来俭仆的杨坚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