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事业征程(求月票)[第2页/共2页]
“别忘了实验场里种的高粱,产量都超越两百斤,地里除了施用磷肥以外,还会用上上百斤堆肥,并且水还能供应的得上,这类实验田环境毫不是浅显农家所能比拟的,我估计一样的种子,放到大田里头,能保住300斤的产量就不错了……”
虽说出自富农家庭,可张靖自幼也跟父亲一同下田干农活,实际上,在乡间,固然富农有充裕的地步租予别人,但几近每一个富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精通种地,张靖的父亲身然也不例外,乃至这恰是他报考农业书院的启事。
“你记不记得书上提到的育种学,另有那些育种公司,若没有西洋育种公司繁育出来的良种,又岂有明天西洋农业之盛?你想想,我们家的高梁种一斤能换十六斤,这一亩地的收益就等十六亩,如果把家里的几十亩都变成种田的话……”
“如果说不是因为本年的玉米每亩均匀达到607斤的高产,谁能信赖一亩麦子能收500斤……”
“想甚么?你说,就像我们家,年年都有人拿着银子、推着高梁来我们家换种,图的是啥?就是一亩百六十斤的高梁,即便是十几斤高粱换一斤种,他们也乐意,毕竟那一亩地能多打打出三四十斤高粱来……”
张靖口中的玉米,指的是本年实验场中莳植的几十亩玉米,均匀产量达到惊人的607斤,那产量实在震惊了每一小我,即便是实验场的山口传授也被惊呆了。不过,因为黉舍的限定,他们并没有对外鼓吹这一产量,当然更加首要的是,现在这些种子正在停止本地驯化,只要驯化成熟了,适应了本地的气候,才气达到稳产高产的目标。
在农业黉舍的学习,使得张靖的眼界获得了很大的开辟,更何况,这本就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