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游戏竞技 - 天烽 - 作品相关 古代兵器(转载)

作品相关 古代兵器(转载)[第2页/共2页]

中国春秋末期越国君王勾践利用的一把青铜剑。此剑于1965年12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身有玄色斑纹,质料为铜和锡,正面有“越王鸠浅自乍用剑”(“鸠浅”即“勾践”,“乍”即“作”)铭文。该剑出土时置于玄色漆木剑鞘内,剑身亮光,无锈蚀,刃薄锋利。锻造工艺达到相称高的程度。

巢车

中国当代用于近战刺杀和劈砍的尖刃冷兵器。分剑身和剑柄两部分。剑身颀长,两侧有刃,顶端尖而成锋。剑柄短,便于手握。剑常配有剑鞘。中国最早的剑是西周期间的青铜剑。今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呈现了铁剑和钢剑。当代剑只用作熬炼身材的东西,或用于艺术演出。

中国当代具有杰出防护的打击性快艇。又作艨冲、兵舰。东汉刘熙《释名.释船》载:“外狭而长曰蒙冲,以抵触敌船也。”可见蒙冲船形狭而长,航速快,公用以突击敌方船只。蒙冲有3个特性:1以生牛皮蒙背,具有杰出的防备机能。2开弩窗矛穴,具有反击和反击敌船的作战才气。3以桨为动力,具有快速飞行的机能。东汉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战中,东吴多数督周瑜以“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此中”,燃烧后突入曹军船阵,一举烧毁了曹兵舰队。这是中国军事史上以蒙抵触击的一个典范战例。

当代军队利用的手持防护器具。形状有长方形、梯形或圆形。质料为皮革、木料、藤条或金属等。大盾高约1米,宽约60──80厘米;小盾高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盾作为一种防护兵器利用汗青悠长,至今还是单兵防护的必备器具。

中国当代军队用于钩杀和啄击搏斗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构成。戈头为青铜锻造。柄多为竹、木质,长度凡是为1米摆布,最长超越3米。戈流行于中国商朝至战国期间。战国晚期,铁兵器利用渐多,逐步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今后已绝迹。

当代军队将士身上穿的防护器具。最后是以藤木和皮革等质料制造,非常粗陋;厥后跟着科学技术的生长,呈现了青铜和铁制铠甲,能够有效地防备青铜和铁制兵器的进犯。有的铠甲还巾有金、银,显得都丽华丽。当代铠甲由3部分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甲身牢固编织,甲裙和甲袖能够高低伸缩,便于作战。河北省出土的一种铠甲,由2589个金属片编成,总重16.85公斤。当代火器呈现今后,作为防备冷兵器的铠甲随之消逝。当代军队设备的头盔和尼龙防弹衣等,则是当代铠甲的生长。

吴王夫差矛

狼牙棒

匕首

中国春秋末期吴国君王夫差利用的一把青铜矛。此矛于1983年11月在湖北省江陵县的楚墓出土,仅存锋芒,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锋芒为青铜锻造,长29.5厘米,最宽5.5厘米。矛刃锋利,正面有“吴王夫差自乍(作)用”铭文。其锻造工艺邃密为同类兵器所少见。

以弓发射的具有锋刃的一种远射兵器。当代军队利用的首要兵器之一。弓由弹性的弓臂和有韧性弓弦构成;箭包含箭头、箭杆和箭羽。箭头为铜或铁制,杆为竹或木质,羽为雕或鹰的羽毛。现在,弓箭作为兵器已参军队设备中消逝,只在体育活动中及少数民族地区尚存。(左图:清朝乾隆天子所用之弓箭)

中国宋、元期间军队设备的铁壳爆炸性火器。又称震天雷。用生铁铸成外壳,形如罐子、合碗平分歧款式,内装火药,并留有安设引火线的小孔。扑灭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是当时能力较大的一种火器,遍及用于攻守城战、水战和野战。按其大小和用处分歧,有的用投掷,有的以手投放,也有的从城上推下。宋、元期间,军中多设备有铁火炮。明朝今后,在铁火炮的根本上,爆炸性火器有了进一步生长,连续呈现了地雷、水雷和爆炸性炮弹。

火球

鸟铳

中国官方对当代兵器的泛称。其称呼来源于十八般技艺,详细说法不一,最常见的是指刀、枪、剑、戟、斧、钺、叉、矛、盾、弓、弩、鞭、锏、挝、殳、钯、绵绳、白打。

烈火油柜

中国明朝前期对火绳枪和燧发枪的统称。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构成。利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动员火绳扑灭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发作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鸟铳为欧洲发明,明嘉靖年间经日本传入中国,明廷遂仿造,约此同时,又有鲁迷(今译鲁姆,位于今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最后仿造的鸟铳为前装、滑膛、火绳枪机,为近代步枪的雏形。口径约为9─13毫米,枪管长1─1.5米,全枪长1.3─2米,重2─4公斤。弹重3─11克,射程150─300米。曾为明、清军队的首要轻型火器设备之一。(右图为《神器谱》中的鲁密铳)

泛指操放火药等的燃烧、爆炸感化或发射的弹丸停止杀伤和粉碎的兵器。如中国当代的火、火箭、火枪、火铳、火炮和当代的枪、炮、炸弹、手榴弹、地雷、水雷等。火器的呈现和利用是兵器生长的一大奔腾。火器比冷兵器能力大,粉碎感化强。

铁蒺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