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宋阀 - 第一百一十一章 睚眦必报

第一百一十一章 睚眦必报[第1页/共2页]

“娘的,禁军就这点出息?在咱面前耀武扬威,如何一碰到女真人就软蛋了?”杨彦还是气不过。在他看来,靖绥营守住了黄河浮桥,立了大功。现在来到都城,百姓应当焚香遮道,朝廷应当大加封赏,谁都高看咱一眼才是,没想到却让那帮子贼配军如此欺负!

翻开帐帘,看着姚平仲等人跨上马绝尘而去,杨彦愤声道:“甚么东西!真想在那厮身上捅出几十个血洞穴来!”

徐卫笑了笑,拍着他肩膀道:“算我一个。”

杨彦闻言大怒,啐了一口,破口骂道:“呸!就他这鸟样?他如果能称‘小太尉’,那九哥就叫小,小……”小了半天,小不出一个以是然来,他也不晓得甚么官比太尉大。

一收到这个风声,个别朝中前辈向徐卫打号召,姚平仲眼下正得宠,不要跟他抵触,没你的好。现在事情捅到官家那边,趁措置成果没出来之前,却跟姚平仲服个软,认个错,我们再帮着说说,把这稀泥和了就算了。胳膊拧不过大腿,何况,那姚平仲的伯父姚古,正带着兵马往东京来,能够料定,此后很长一段时候里,姚氏将遭到官家重用!

有赏识徐卫的长官给他出主张,童贯管枢密院的时候,曾经有过规定。凡禁军士卒流亡,只要没死,可改隶其他军籍,要徐卫拿这个来由回绝放人。可徐卫衡量再三,没有采取。赵桓即位以来,一向力求清除其父影响,对赵佶的虎伥,非贬即杀。童贯首当其冲,本身在这个时候拿童贯定下的端方说事,绝对讨不到好。

“此人有本领,但宇量过分狭小,且睚眦必报,朝廷用他为两河都统制……”同为原西军军官的程方说话间摇了点头。

中间张庆看得直皱眉头,这时候你还笑得出来?等着吧。东京不比夏津,这是人家的地头,明天获咎了这位上官,今后咱的日子不好过了。

甭管徐卫该归谁节制,归正姚平仲此次刁状没胜利,还徒惹人笑话。好歹你姚希晏也是个两河都统制,管着几十万雄师,如何闲着没事去跟一群乡兵置气?寒伧不寒伧?

满朝文武都觉得这事已经结了,可没过两天,姚平仲又整出妖蛾子来。他是两河都统制,义兵乡兵我管不着,禁军我总能管吧?那徐卫的靖绥营七千多人马,此中就有四千多是原各部禁军士卒,该不该回归本军?以是,在叨教了京河制置使司后,他公布军令,要求在义兵乡兵中的原禁军士卒,期限偿还本军,不得有误。这一手,直接把靖绥营打回了本相。自夏津出征今后,徐卫沿路收留的溃败官军,深服他有勇有谋,又珍惜士卒。奖惩清楚。本想跟着他干,可军令如山,违背不得。

何灌心想,到底还是亲叔父,哪能专把侄儿往死路上逼?侄儿也是儿,在大宋军中,侄子因伯父叔父的门荫而作官的不在少数。比如种师道,姚平仲,都是因为伯父的启事才踏入宦途。看来。徐绍到底还是念着这骨肉亲眼的。可哪推测,徐绍竟把这件事情上报了官家!

姚平仲也自知讲错。盯着面前徐卫,牙关咬得格格作响,手中钢刀向前递出几分,一脸的怨毒之色,低声道:“徐九,莫觉得腰上拴条金带你就是小我物。七品,哼,你的路长得很,我们今后有的是机遇靠近!”

“弟兄们!”徐卫话头一开,面前数千官兵垂手肃立,静待训示。

官家下诏,正式明白规定,徐卫为“两河忠义巡社巡检使”,有节制河东河北两地统统义兵乡兵之权。不归两河制置使司,乃至三衙,枢密院管。有功德者就开端揣摩。按朝廷轨制,三衙掌统兵之重,枢密院掌出兵之权,徐卫既不归三衙,又不归枢密院,那他是哪儿蹦出来的野物,没人管么?另有那闲得蛋疼的人就此事这么解读了一番,你看啊,徐卫的乡勇营甭管正规不正规,老是军队吧?固然他不受任何掌军衙门节制,但再大你能大过天去?这不就摆了然。直接对官家卖力嘛!当然,这只是极个别大臣们暗里群情。

都头张洪畴前是也是禁军,听到这话盯他一眼,哼道:“西军还算好的,这位姚都统是熙河路经略使姚古的侄儿。姚家种家都是西陲大族,同为朝廷所倚重。姚平仲在西边名声极大,人称‘小太尉’的便是。”

何灌等人传闻了这事,一向存眷,本来想趁事情闹大之前压下来。当听闻题目被捅到枢密院的时候,就晓得坏了。目前枢密院主事的固然是有拥立之功的吴敏,可实际主持平常公事的倒是枢密副使徐绍。但徐卫这位叔叔不但从没帮他一把,反而成心打压。事情落到他手里,还能有徐卫的好?

“啥意义?他作到太尉了?”马泰实在骇了一跳。不得了,访问过我们的何太尉,那是多大的官,现在我们又获咎了一个太尉,今后还不得小鞋管够?早知如此,还不如安循分分呆在夏津,没事就去剿剿贼寇,领些赏钱也好,何必跑到这东京帝都来?

徐卫一把荡开他佩刀,嘲笑道:“我等着!”姚平仲一双眼中几近喷出火来,死死盯着对方一阵,仿佛想把这张脸牢服膺住。很久,将刀往部将处一扔,回身大步向外走去!其他几名战将也自发败兴,有个别临走还想抖抖威风的,见那满帐军官瞋目相向,只得快步跟了上去。

牟驼冈,靖绥营驻地外,四千余名官兵集结结束。徐卫带着张庆、杨彦、马泰、李贯等军官前来相送。望着曾经一起并肩战役的弟兄,军官们内心是五味杂陈。这些人虽是禁军士卒,可也是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他们的长官同袍都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可他们没有!他们重新拿起兵器,保家卫国,不失为优良的甲士。本来还希冀着这些禁军的插手,并使得靖绥营的练习更上层楼,可下倒好,让人釜底抽薪了。

还真就应了他的话,姚平仲在靖绥营踢了铁板,碰了一鼻灰。回身归去就告到了京畿两河制置使司,说靖绥营规律废弛,目无军规,并弹劾徐卫管束部下不力,肆意胡为。要求严厉措置此事。那新任制置使晓得姚平仲面前是官家面前的红人,可徐卫也不是软柿子,摆布难堪之下,派人调查。成果出来以后,更让他头大,题目就胶着于姚平仲到底对徐卫的军队有没有节制之权。这就不是他一个制置使能定性的,遂报到枢密院。

那些禁军官兵的内心一样不好受,到靖绥营的日子固然不长,可在这里,完整没有禁军的风俗。军法虽严,但军官珍惜士卒,亲如弟兄,且并不流于大要。批示使徐卫,虽年青,但有勇有谋,跟着如许的长官从戎,才气有前程。最让他们肉疼的是,明显明天就要发赏,那堆得山普通高的箱子里满是钱!那狗日的姚平仲如何跟火烧屁股似的把咱赶归去?

“你们都是国之懦夫,金军南侵,官军一再溃败。你们中也有人当过逃兵,可最后,你们还是重新回到了疆场。我与你们一战相州,二战黄河,这世上,没有甚么交谊比并肩战役的同袍再深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