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宋阀 - 第一百四十章 小娘子

第一百四十章 小娘子[第1页/共3页]

徐原听他语气惊骇,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河面上,漂来了很多呈团状块状的东西,晶莹剔透,煞是都雅。可在带兵战将看来。这东西委实比十殿阎君还让人惊骇!这叫“流凌”,也就是因为气候酷寒,河道部分结冰,冰块与河水一起活动。而流凌,常常是封河的前兆!徐原神采煞白,彼苍!如果在这个时候黄河冰封,岂不是襄助女真么!到时,这横在女真人面前的通途便成了坦途!两河之地已经完整失控,多量地盘沦入狄夷之手,北方百姓纷繁南逃,国度沦丧至此,莫非老天还不甘心?非要置我家国于死地不成?

徐卫一阵沉吟后,直接往屋外走去,丢下一句话来:“备马!”

亲兵欲言又止,很久,又谨慎翼翼地说道:“批示使,据上面的人说,这是一名小娘子送来的。”

此时,大雪已下了好几日,地上积雪漫太小腿。壁垒上保卫的士卒冻得几近连兵器都拿不住了,从河北逃过来的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即便如此,数万民夫仍旧随时听候徐原调遣,哪怕是饿着肚子。

这个期间,他的假想是,尽尽力扩大分力,待金军攻破东京,灭亡北宋后,赵构建立南宋,恰是武人退场之际。到时本技艺里有兵有刀,能够有所作为。不过厥后考虑到,赵构固然建立南宋,也调派岳飞等大将北伐中原,但其目标,只为自保。有徽钦二帝在北方,赵构永久不成能真的光复中原。如此一来,本身虽不想作个岳武穆那样的“榜样忠臣”,可也不能跟秦桧这类货品搞在一起当搅屎棍吧?如果明哲保身,即便像韩世忠那样获得善终,可眼看着女真人在北方耀武扬威,胡搞瞎搞而无所作为,那该多憋屈?

徐卫不觉有些奇特:“你如何晓得?”

“送来的人甚么模样,多大年纪,现在那边?”徐卫俄然持续发问。

“辛苦。”徐原见他也冻得够呛,慰劳道。

坦白地说,徐卫刚穿超出来,晓得本身到了北宋末年时,并没有甚么长远的打算。起首想到的便是安身立命,河北匪盗蜂起,各地征集乡兵。这给了他一个思路,乱世当中,性命贱如草,手里有批人马当能自保。恰逢此时宋军攻辽大败,执掌军务的蔡攸推行“招募乡勇以御贼寇”的政策,靖绥营渐渐扩大。

张俊领命而去,徐原一声长叹,望着河中流凌入迷。若金军渡河,以本身的兵力绝难抵挡。女真人只要一踏上黄河南岸,滑州亦危。到时候,东京如何办?莫非让我家九弟的乡兵去拒敌么?

一把推他开,徐原四周一望,语气降落,口中呼出团团白气道:“你去看看百姓,这雪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百姓离乡背井,忍饥挨饿,想也难过……”

“这,这是为何?”亲兵不解地问道。

徐卫实在冻得也很难受,恨不得把那火盆当作美女抱在怀里。可看了一阵,还是点头道:“端走。”

赵桓闻讯以后,大声恸哭。不但哭金军即将打到面前,也哭不听种师道的遗言。种师道归天前曾向他提出几个战略,此中便有退守洛阳,以据险要。因为东京虽是帝都,却实在无险可守。现在,金军已经逼近孟州,离大宋西京洛阳近在天涯,想去也去不了。有鉴于此,赵桓又亲笔草诏,追封种师道。可大当敌前,不思退贼之策。却记念一名含愤而死的国度统帅又有甚么感化?

亲兵更加迷惑了:“你是雄师主将,怎能跟士卒比拟?”

泽州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首要流派。史称“河东樊篱”“冀南雄镇”,如有一熟谙兵务的将领坐镇,本是大有可为之地。可高世由等辈贪恐怕死,置国度于不顾,屈膝投降。泽州一丢,中原流派大开,粘罕镇静得“夜不能寐”,只等着打倒保护黄河的孟州宋军,便可扑向东京,或者另有能够先于二太子的东路军达到赵宋官家的眼皮底下。

徐卫看也不看,只当又是县里哪位大户送的,直接道:“送去度支吏那边,让他归入军需当中。”说罢,又看起书来。

“经略相公,把壁垒上的弟兄们撤下去吧。这已经是明天冻死的第六个。卑职代弟兄们求你了!”一都头堂堂七尺之躯,竟哭得满面泪光,扑通一声跪在雪地中,泣不成声。

亲兵一愣,这不是刚从内里返来么?又要出去?可批示使言出如山,从不变动,遂从速小跑着出去筹办。刚转出房门,却见徐卫停下脚步回身问道:“村姑?下这考语的人得是甚么眼神?斗鸡眼吧?”

张俊只要一句“职责地点”,便没了下文。两人同往河边,立于巨石所砌渡口之上,眺望对岸金营。女真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极其耐寒,这类气候正对他们无益。一段时候打下来,金军固执的风格,高超的战技给徐原留下了深切的印象。若非宋军以逸待劳,并仰仗弓弩火箭的上风拒敌,成果如何,还真难预感。可对岸渡口之下,越积越多的船只让徐原内心模糊有股不详之感。

小娘子?听到这句,徐卫的目光从书卷上移开,落在那承担上,看了一阵,将书扔在案上:“翻开看看。”亲兵如言翻开承担,倒是件棉衣,这倒真巧了,刚说棉衣磨破了,这就有新的送来。这谁送的?我家就三姐四嫂两个**罢了,哪来的小娘子?

张俊亦惊,侧首见经略相公双目板滞,连声呼喊。徐原惊醒,俄然吼道:“去!找四周百姓问话,必然问明往前十年李固渡河段可有封河汗青!”

前不久,徐绍提出了“将门”这条门路,他终究找到了方向,只是,叔父的初志和侄子的假想,从“将门”提出那一刻起,便“同途殊去”了。

几名流卒从墙内奔出,有人焦心肠大喊军医,有人想把同袍背起。没有甚么交谊,能比在同一个锅里用饭,同一个帐里睡觉,同一个疆场效死的军中袍泽来得深厚。徐原官至经略副使,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存亡,他见很多了,也看得淡了。可此时,仍旧不免揪心之痛,国难当头,祸不但行呐……

这亲兵不过十六七岁,徐家庄人,困结壮机灵,为徐卫所看重。此时听批示使体贴,裂嘴一笑:“年年如此,风俗了,多谢批示使。”说完,又外出端来火盘取暖。

徐卫铠甲铿锵作响,抖掉积雪后,亲兵奉侍着脱将下来,徐卫见他满手冻疮,血脓并流,体贴道:“不必陪侍,去找军医看看。”

此处多年以来都是渡河要处,特别在夏季水少的时节尤易。徐原前临一线批示后,征集数万民夫,沿岸构筑临时土墙。初时,土墙易塌,有百姓建议,趁夜泼水于土上,借天寒地冻之机,水结冰。墙可成。徐原从其言,公然凑效。

上得前去,接过那件棉衣摸了摸,感受非常丰富,针脚也是密密麻麻,看来费了很多工夫。除了嫂子,谁有这个闲心,替本身缝制冬衣?

看了一阵,总感受那里不对劲。如何肩膀凉嗖嗖的?伸手一摸才发明,这件四嫂亲手缝制的棉衣早被铠甲给磨破了。客岁金军南侵,本身率靖绥营出大名,临行前三姐四嫂依依不舍的模样至今仍旧历历在目。唉,现在已经腊月,陈留距东京另有路途,军中事情又一大堆,看来过年都不消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