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釜底抽薪[第1页/共2页]
安甘露早就等在内里,听到高文唤,仓猝站起家来,一瘸一拐地跑出去:“知事有何叮咛?”约莫是行动太多,迁动腿上伤势,疼得他额头上出了一层毛毛汗。
“景泰七年秋,山东大水,河堤多坏,唯有贞所筑仍旧。”
高文问:“对了,这桑干河水利工程是谁卖力,所需多少工程款项,钱又由谁出?昔白天,这事同我也没有任何干系,也没有体贴,倒不晓得。”
安书办:“石尚书是江苏昆隐士,科举仕进以前任江西按察使,一退隐办的就是执掌的就是刑狱。正统十三年,处州民乱,石尚书还带兵讨伐恶,斩首贼首叶宗留。正因为如此,客岁天子即位,瓦剌犯境,石尚书还出京招募过义勇。此人对于军事也是相称的热切,叫他做工部尚书的时候,心中还不甘心。传闻,于谦于少保还成心将兵部尚书之位相让,只不过天子不准,这才罢了。”
高文看着他趔趄的背影,禁不住摇了点头。这个安书办在中心部委大院里也呆了一辈子,可格式还是小。碰到事,只想着求人托人,还想叫我去让徐有贞上折枪弹劾礼部祠祭清吏司上高低下的官员,真是图样图森破,拉衣服!
对,何不将徐有贞推出去卖力桑干河整治工程。
这事不脱手也就罢了,要玩就玩个大的,干脆将工部尚书石璞的阿谁差事给顶了。
高文:“叫你休假你回家去就是,多说无益。”
安甘露:“是,大人,部属就静侯佳音了。”
高文一摆手:“我没别的意义,就是问问。对了,你是王府的人难缠,我却不明白。朝廷对各地藩王统领都严,王府的人能够闹出甚么花腔来?”
高文:“你啊你,叫我说你甚么才好?罢了罢了,姓史的本日午间辱我极甚,这个仇算是结下来了。”
安甘露不敢打搅,就退到外间,坐在椅子上,用热切的目光看着高文。
“知事你这就不晓得了,别的藩王府也就罢了,唯独这个襄王府倒是不太好惹。”安书办答复:“襄王本是皇叔,这也就罢了,关头是他生了个好女儿新平郡主。”
在景泰年间,徐有贞几近都在干水利。此人不管在汗青上的名声有多怀,可你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明朝在治河上少有的能人。
内里的雪花还在轻悠悠地漂着,气候已经冷下去。间隔过年也没两个月,到来年桃花汛下来时也只剩半年,桑干河水利工程应当很快就要上马了。这但是一件政绩工程,迟延不得。
对了,河工,河工……史主事之以是夺安甘露家的财产,不就是因为水利工程需求做很多法事,这此中有很多好处可拿吗?若我能够将这事搅黄了,叫他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司中诸人连过年的红包都拿不着,岂不快哉?
是啊,就算本身去寻徐有贞,人家一定肯去惹这个大费事。
他又弥补一句,笑容更浓:“并且,新换上去卖力此工程的大人不给襄王府面子,执意不肯改河道,死活要将王府占的地给淹了,又如何?”
高文吃惊地看着他被血染红的屁股:“你都伤成如许了,还出去给我买午餐?”
“这个新平郡主和今上平辈,年方十六,是皇族中驰名的美人儿。她的母亲襄王妃和陛下的生母吴太妃同为丹徒人,还是亲戚,干系非常密切。而这新平郡主从小就在宫中走动,甚得吴太妃和陛下爱好。本来,襄王就藩以后,新平也应当一道去湖广的。可郡主说她从小生在都城,已经风俗了这里的水土,死活也不肯出京。”
“此次天子让他主持桑干河河工,石尚书就上书请辞,说本身不懂水利,朝廷可去漕运衙门调能人过来,又何必让他滥竽充数。成果,天子还是不准。说事情告急,如果去淮安漕运衙门调人,怕担搁了。”
安甘露:“到也是,知事……这事你又何筹算,可有叮咛部属的处所?”
这一招叫着釜底抽薪,到时候,史光先他们所做的统统筹办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安甘露固然心痒难搔,却也晓得在高文这里问不出甚么来:“知事,若部属病休,你这里倒是没有人侍侯。”
黄河那边的水利工程尚未完工,大运河溃堤,漕运不通。景泰帝想了想,手头还真没有人可用,就将徐有贞调畴昔卖力堵缺,限时三月。
听高文这么问,安书办身子猛地一震,面色竟然变了:“如果如许,事情就大了。且不说王府那边要闹成甚么模样,我司的人前番又是找人堪舆风水,又是清丈地盘,寻了个由头,说河道从王府的地盘上颠末不吉,恐遭通途,这才将此事做成。王府送来的感激银子都收了,现在却叫大师吐出来,也不晓得司里的人会气恨成甚么模样?并且,他们也没体例向襄王府交代,王府的人难缠得很,可不是那么好惹的。知事,你的意义是……”
连黄河水患都被他给管理得安妥,可见此人在水利上是个里手。
想到这里,高文就问:“安书办。”
说着话,就端起食盒,一边吃一边皱眉思考起来。
高文:“让工部尚书亲身卖力此工程,倒是应当。不过,这个王尚书我也有所耳闻,是个精干的能臣。”
安甘露精力大振:“知事,这个场面若不找返来,你今后再没法在司中安身了,可马上去寻徐编修,禀明此事,部属这就去汇集司中几个赃官贪吏勾搭襄王府的证据,请徐编修上折枪弹劾他们。”
朝廷又派徐有贞去山东修旧堤决口,“自临清抵济宁,各置减水闸,水患悉平。还朝,帝召见,奖劳有加,进左副都御史。”
“朝廷也是拿她没有体例,也就罢了。归正过得两年,她就要嫁人。到时候,不一样要走。”
在汗青的记录中,徐有贞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讨,赅博得令人发指。《明史》有载“景泰三年,迁右谕德。河决沙湾七载,前后治者皆无功。廷臣共举有贞,乃擢左佥都御史,治之。至张秋,相度水势,条上三策:一置水门,一开支河,一浚运河。议既定,督漕都御史王竑以漕渠淤浅滞运艘,请急塞决口。帝敕有贞如軏议。有贞守便宜。言:“临清河浅,旧矣,非因决口未塞也。漕臣但知塞决口为急,不知秋冬虽塞,来春必复决,徒劳无益。臣不敢邀近功。”诏从其言。有贞因而大集民夫,躬亲督率,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河、沁。河道之旁出不顺者,为九堰障之。更筑大堰,楗以水门,阅五百五十五日而工成。名其渠曰广济,闸曰通源。”
“自襄王就藩以后,新平郡主住在都城没人管束。现在,又仗着太妃和陛下的宠嬖,飞扬放肆,闯出很多祸端,是个鬼见愁。”
前人都靠《四书》《五经》科举入仕,说句实在话,很多官员都是四体不气,五谷不分的书白痴。以是,在考中进士以后,朝廷先让墨客们在六部观政,学习上几年,然后再委派实职。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是不浅显务。如徐有贞这类博学通才,还真是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