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感悟县志(下)[第2页/共2页]
------------
为甚么不升?因为不肯同流合污。
德修是赣源省西北流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朝以来。屡有严峻兵事产生。明清期间,李自成、石达开、李秀成都率部在此驻扎过。山区么,易守难攻。让历代的“中心军”都深感头痛的。
……
“就教不敢当。”沈庆宪道,“可惜,我父亲归天了,他白叟家真是个‘德修通’。”
德修汗青悠长,商封艾侯国,春秋为艾邑,前后属吴、楚、越统领。历上有过很多种称呼。1914年初次改名为德修县,因循至今。
好敬爱的德修群众!
德修县风行的方言有德修话(跟洪都话靠近)、怀远话(属客语)。
再看“地理篇”,德修县确切不是穷山恶水。
“好的。”
吴宝炬在德修知事任内留下了很多政绩,被老百姓呼为“清官”、“好官”。《德修县志》载:“公起于田间,洞悉官方痛苦,平时下乡仅舆夫二人,侍从一人。督铲烟苗。踏入人迹不到之处。他平生留下各县德政,老百姓为他立生祠、德政碑、记念亭,有花开十二县之誉。”
沈庆宪听了,有些冲动:“是,胡书记是熟行!为了这本《德修县志》,我父亲搭上了半条命,也获咎了一些带领。”
“啊?”胡晨阳有些绝望。
只要义士,没有将军。
沈庆宪,从名字看,莫非是为了庆贺“宪法”出世而起的名字?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应当是在1954年。
胡旦《义门记》中另有记录:“山高水澄,秀甲他郡,土沃人阜,名闻四方,家崇恺弟之风,门尚亲善之义。”
有如此丰富的矿藏,竟然会是天下贫苦县,这恰是董君辅传授给门生们阐发过的:敷裕的贫苦。
吴宝炬随身照顾自刻的“纳贿天诛”的图章,盖在他包办的统统文稿上以自警。十多年间在知事任内审结官方疑问案件三千多件,多能秉公明断,深受百姓恋慕。
德修县位于赣源省西北部修河上游,附属浔阳市,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和三个省会都会的中间点,天然地理构成众星拱月之势。
“哦,好,我要见见他。”
沈庆宪是县委党校的副校长,个子不高,头发有点前秃,看起来有五十多岁,这让胡晨阳想起了新峡县的陈一民。
……
阿谁“章开溜”,岂止是愧对黄庭坚?也愧对德修群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