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回 宣文殿请旨斩杨谅,斟茗楼品茶邀尚书[第1页/共2页]
杨素居功至伟,躺在竹木躺椅上悠然得意,两个侍女服侍在摆布,搭讪嬉闹,如醉如仙。家人来报:“禀告老爷,二爷来了,有急事求见。”
隋炀帝问道:“开挖运河和修建东都这两件是筹办的如何?”
“宇文尚书这是揣着甚么苦衷,走的这么快。”
宇文恺叹口气,摇摇说道:“话虽如许说,但是工部选了几个监工,都难以实施,提及来轻易,坐起来难啊。”
“微臣毛遂自荐。”杨素道。这才是:
杨素笑道:“宇文尚书甚么样的大工程没见过,还如此犯难?无妨到茶社一叙。”
杨素咽了口茶水,探着身子问道:“你看老夫去监工如何样?”
杨素功高奸计多,皇室自残难求活。
绑解囚俘扬威武,傲气赛过北风寒。
“哦……”宇文恺一愣,“本来是越国公。”
宣文殿上红毡铺地,四壁装潢的金碧光辉,越国公杨素带拥有功将领登上大殿,参拜天子。跟从请功的将领顺次是左翊卫将军宇文述,卫尉少卿李渊,镇国将军阴世师,左骁卫将军屈突通,长安令屈突盖,殿前将军鱼俱罗,右骁卫将军来护儿,左武卫将军段达,殿前将军鱼俱瓒,殿前将军麦铁杖。
若非皇后明眼看,只怕宠臣终误国。
杨广一听,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叹道:“毕竟兄弟,情不忍言,听了皇后劝谏,朕就法外开恩,饶杨谅一死。就囚禁宫中吧。”幸亏萧珺一番安慰,才保了杨谅一条性命,废为庶人,也囚禁于宫廷以内。这才是:
杨素忍不住嘿声笑了起来,指着宇文恺说道:“你呀你,如何这么死脑筋?天下子民多得是,你尽管让皇上欢畅,莫管百姓喜怒,凡事报喜不报忧,工程完工,高官厚禄还不是白来的。”
一看隋炀帝急于修建东都,越国公杨素出列奏道:“陛下,臣觉得此事绝非工部所能代理,需派精强大臣,调用三省六部得力官员,征发各州郡精干劳夫,加快加力赶工期。”
宇文恺道:“说来忸捏,皇上督办开挖运河与营建东都两件大事,工程庞大,不堪其劳啊。”
萧皇后道:“既然皇上已有主张,臣妾特来为汉王进谏讨情。”
“微臣在。”
“也好,不如与国公聊聊。”
诸葛颖官职不高,但毕竟是天子皇后的徒弟,说话分量涓滴不差越国公等人,隋炀帝也欣然领受,说道:“诸位爱卿所言都有事理,汉王身为皇室,若要严惩,朕也当与皇室商讨,临时将杨谅押送,听后发落。”
常言道:败军之将不敷言勇,亡国之臣不成图存。这囚车里坐的的别人,恰是兵变被擒的汉王杨谅,一身残破的棉袄附身,发髻蓬乱异化着草叶,杨谅绝望的眼神,板滞的盯着车轮。
金蝉脱壳欲离京,唯恐得宠不安宁。
“陛下筹算如何措置汉王杨谅?”
“确有此事。”
……
隋炀帝问道:“国公举得何人适合主持东都的制作。”
“嗯。”杨素点点头,“走,陪为兄出去逛逛。”
二人进了斟茗楼,选了二楼靠窗口的桌子,二人坐下,点了一碟瓜子和一壶好茶。茶水沏好,宇文恺说道:“不满国公,光是开挖运河一件事,就已经征召五十万劳夫,从洛阳到淮北,丁壮的劳力都用上。”
鞭敲战马金蹬响,齐奏得胜凯歌还。
“嗯?”隋炀帝一愣,问道“皇后为何一再讨情,无妨说来,让朕听听。”
杨素眉头紧皱,思虑上心,二弟杨约问道:“杨谅即便不死,也不会出头之日,兄长何必如此焦炙?”
带着几分凝重的深思,劈面走来一人,杨素一看恰是工部尚书宇文恺。这宇文恺低着头疾步前行,也不知内心揣着甚么苦衷。杨素走上前作揖道:“宇文尚书,这是要去那边?”
“除了诸葛颖,百官皆想杀杨谅,朕考虑再三,筹办传旨正法老五”
宇文恺道:“就依国公之见。”
“多谢,多谢。”杨素欣然愿往,但是宇文恺内心只当打趣罢了,宇文恺见地过,修建仁寿宫,杨素、杨约兄弟俩可没少糟蹋老百姓,以是也没当要事放在心上。
“嗯,国公如果前去洛阳,我工部定当大力互助。”
想到这件事,宇文恺还真没把杨素的话当真,毕竟越国公杨素是当朝首辅,宇文恺本身是下级,前两天在茶馆顺口说的话不敢当真,以是就照实说了洛阳的真相:“启奏陛下,开挖运河征调的劳力太多,徭役太重,尚未筹办完工。”
隋炀帝道:“洛阳位于天下当中,修建东都官船运河,无益于社稷,不成迟延,需求多少银子,让户部如数拨付便是。”
修建东都非易事,只等洛阳变大兴。
冒雨急进追穷寇,平叛擒王显不凡。
枯黄的枝头,传来几声令人讨厌的乌鸦叫声,北风卷着零散的雪花,在风中乱窜。一队队官军,列队而行,严肃谛视。前面一辆吱吱作响的囚车,几近吸引着满城的百姓。
到了次日,杨素闲来无事,一身便装出了相国府,在都城大街上闲遛。汉王杨谅被免死之事,让杨素非常头疼,常日里在宦海东风对劲上,无往不堪,现在杨谅的存亡,让杨素感到风向窜改,分歧以往。
一战成名蒲津关,凭少胜多高壁山。
沿街的百姓争相张望,几个臭鸡蛋,烂土豆投降囚车,人们用叫骂和讽刺抨击着杨谅。走在前面模糊做乐的便是越国公杨素,衣锦还京,耀武扬威,神情实足,令人畏敬。俘虏与得胜的进军有些光鲜的对比,吸引了围观的公众。真可谓:
“甚么?”
汉王杨谅废为庶人,囚禁在宫中禁地,饶过一死。担负大理寺卿的杨约得知了动静,仓促来到相国府上,求见兄长杨素。
“老夫率百官请旨,正法杨谅,陛下一贯言听计从。现在皇上不听老夫的话了,今后皇上恐怕都不会信赖你我兄弟呀。”
杨素示退两个侍女,坐起来问道:“你这动静是真是假?”
“这萧皇后大要荏弱,可内心涓滴不必独孤皇后弱,兄长还需防备。”
杨素道:“实不相瞒,老夫久居相位,又功高震主,朝中不免有些微词,不如请命修建东都,分开都城,避避风头。人在宦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国公大人的意义是?”
杨素、宇文恺二人来到街口,劈面一家茶社装潢非常气度,正门上挂一个牌匾,上书三个大字“斟茗楼”,杨素道:“这家茶社老夫曾来过几次。”
杨约道:“千真万确,杨谅已废为庶人,囚禁内宫。”
右仆射、越国公杨素作为百官之首,上章奏道:“吾皇万岁,微臣奉旨平叛,用时一月不足,光复河东要地,攻陷重镇并州,连章奏捷,至今河东道、河北道五十二州拨乱归正,竞相归附,重回承平,社稷幸甚,大隋幸甚!”
“嗯。”隋炀帝深觉得然,点了点头。
杨素揽着两个侍女,毫不在乎,说道:“让老二出去发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