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游戏竞技 - 明血1 - 第二百七十一章 新皇即位

第二百七十一章 新皇即位[第1页/共1页]

崇祯缢身后,马士英深感机会来了,现在崇祯天子没有血亲在江南,福王朱常洵则成了最有能够继位的人选。

贵爵将相,大明规定,异姓不得封王,以是,这封侯对普通臣子来讲,已经是莫大的光荣了。再上一级就是国公,比如魏国公徐弘基。国公就是臣子能获得的最高爵位了。

东林党人除了朱大典直接领兵十余万外,其别人手上根基上都没有兵将,但现在熊明遇、朱大典等人表白拥立福王,其他的东林党人手上无兵,难以再对峙拥立潞王朱常淓,变成一盘散沙。

但是过了没多久,福王朱常洵就顺利即位了。并且,让墨离感到不测的事情就来了:朱常洵册封他为振湘侯,仍总督湖广军政。

墨离坐拥湖广以及江西一部(朱常洵临时还没有任命新的江西巡抚,也没有要墨离麾下兵马撤出江西的意义,等因而默许了目前墨离在江西的施政)。并且自从大行天子驾崩后就第一时候为崇祯祭奠丧,并主动征讨李自成在陕西、河南的地盘。

山东巡抚朱大典、漕运总督刘荣嗣、凤阳巡抚马士英等等几个极有分量的军方人物均同意拥立福王朱常洵,这让以张慎言、钱谦益等报酬的拥潞派严峻不已。

同时猛攻开封,以管束大顺军袁宗第的主力,策应曹文诏......

以是墨离感受有些不测,看来朱常洵这长季子为了拉拢本身还真是能下本,要晓得马士英、朱大典等人主动拥立他的从龙之臣都没有封侯呢。

心机活了的马士英当即主动找到朱常洵,表态情愿拥戴他继位,成为新君。

马士英等人大兵压境,南京东林党人不敢再对峙立潞王,因而纷繁迎奉福王朱常洵,共推朱常洵监国,为大行天子丧,并发兵讨伐逆贼。

这天,墨离亲率雄师打击开封府,俄然接到信息,说是曹文诏率兵在卫辉境内与大顺军展开苦战。

而朱大典还建议福王死力拉拢湖广总督墨离和山海关总兵曹文诏等人,也插手到拥立福王的行列来,则天下局势可定。

朱常洵继位后,改国号为“弘光”,任命马士英为户部尚书,熊明遇仍为兵部尚书,朱大典为山东、登莱两省总督,率领山东、登莱两地兵马筹办北伐。

麻蛋,这个朱常洵童鞋绝对不是个甚么好鸟!哼,老子倒是要看看,你能玩出甚么花活!看看你比汗青上你那儿子朱由崧童鞋的弘光朝廷能不能撑多那么一两年。

但是徐弘基的魏国公是世袭的,大明除了开过那几个功臣,在今后能够受封为国公的还真没几个。

为此,朱大典派使者前去襄阳,拜访墨离。

为了早日建立大局,获得从龙之功,马士英还和刘荣嗣、朱大典筹议,变更山东、江淮一带的兵力,齐聚扬州四周,给南京施加压力。

朱常洵自是大喜过望,同时与马士英联络了漕运总督刘荣嗣、南京兵部尚书熊明遇、以及扬州知府史可法等人。

为了以防万一,墨离派曹变蛟率兵四万赶赴卫辉,策应曹文诏。

这些墨离一点都不感到不测,在他看来,南京的这些各种闹剧都与他无关,因为他底子就没有把保住中原血脉、重振汉室国土的但愿依托在这些人的身上。

史可法也获得了封赏,出任兵部左侍郎,兼应天府尹,掌管南京卫戍军队。

熊明遇被崇祯夺职了京师兵部尚书后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为南京兵部尚书,权柄固然大为缩水,但在现在的时势下,却成了南京举足轻重的人物。

加上墨离麾下战将如云,拥兵数十万,气力非同小可,朱常洵为了拉拢他这个雄师阀,封他为侯仿佛也无可厚非。

但是,题目是,墨离没有为拥立福王即位出一点力,却遭到如此封赏,而那些有从龙之功的大臣们又岂不会眼红?

至于刘荣嗣,则仍然担负漕运总督,但加了个内阁辅臣。

但有一点却让他感到不测。先是朱大典派人来拜访他,并传达朱大典的意义,但愿他能表白态度拥立福王。

新年伊始,大年刚过,正月十七日,福王朱常淓在马士英、朱大典、刘荣嗣、熊明遇、史可法等人带领兵将的簇拥下,乘船南渡燕子矶,登上南京。

朱常洵达到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见孝陵和奉先殿。

而熊明遇固然也是东林党人,但在拥立新皇一事上,却和张慎言等人有所分歧,现在朱常洵、马士英联络了漕运总督刘荣嗣等人来拉本身入伙,衡量再三,熊明遇终是承诺了。

成果墨离以外臣不便干与、本身方法兵征讨逆贼为由推搪畴昔了。

徐弘基是中山王徐达的直系先人,世袭魏国公,万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袭,佥书南京军府。三十五年协守南京,领后府。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主管南京长江巡防军务。

为了确保拥立福王胜利,熊明遇又压服了扬州知府史可法。同时,马士英又提出,该当主动联络更多的实权派,才气包管福王顺利即位。

对于朱常洵的封赏,墨离一笑置之,你玩你的,我做我的。

但是,这事情看着如何有那么一丝丝诡异的感受呢~

也就是说,实在这个朱常洵无形中就已经为墨离树起了许很多多潜伏的仇敌,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朱大典本来对拥立谁做新皇并没有甚么主意,见熊明遇、刘荣嗣、史可法等人均同意拥立福王,想着尽快建立新皇便能构造、带领更多的大明子民抵当逆贼李自成,因而便同意了。

朱常洵避祸到凤阳时,曾承遭到凤阳巡抚马士英的热忱欢迎,而后朱常洵持续走避扬州。]

至于备受谛视标内阁辅,朱常洵却起用了一个让人有点不测的人物——勋贵徐弘基。

朱常洵之以是任命徐弘基为辅,约莫也是因为以徐弘基为的南京勋贵个人权势极大,而他朱常洵实际上不过是一个逃亡的藩王,封地卫辉早就被大顺军攻陷,现在固然继位称监国,但却仍然属于无根的浮萍,在根底未稳之前,他必须拉拢住这些勋贵个人支撑他。

因而,方才退到山东、拥兵十余万的朱大典就成了他们拉拢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