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热药[第1页/共1页]
【性味归经】苦、寒。归胆、肝、膀胱经。
13.蒲公英
【服从】解热生津,除烦止呕。
【主治】(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2)瘦瘤。
【主治】(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2)黄疽尿赤,湿热痹痛。
4.芦根
【主治】(1)湿温泻痢,黄值尿赤。(2)带下阴痒,湿疹疥疮,小便倒霉。
【主治】目赤翳障,头痛齿痛。
【主治】(1)阴肿阴痒,带下湿疹,黄疽尿赤。(2)怒厨子痛,目赤耳聋,胁痛口音。(3)肝经热盛,热急生风而至的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
【主治】(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吐脓,咽喉肿痛。(2)湿热泻痢,热淋涩痛,湿疹瘙痒。(3)痈肿疮毒,蛇虫咬伤。
17.紫花地丁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10.黄辛白
【服从】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服从】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服从】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服从】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胃经。
【主治】(1)湿温目赤目暗。(2)肠燥便秘。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胃经。
【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
3.苦参
【主治】(1)痈肿疗疮,乳痈肠痈。(2)毒蛇咬伤。
16.野菊花
【服从】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服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经。
【服从】清热解毒,分散风热。
14.天花粉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心、肝经。
【主治】首要用于温热病发热、喉痛、头痛,或温毒发斑肆腮、痈肿疮毒、丹毒、大头瘟等多种热毒炽盛之证。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胆、肝经。
6.石膏
【主治】(1)湿热带下,热淋脚气,泻痢黄疽。(2)疮疡肿痛,湿疹湿疮。(3)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服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5.连翘
12.尤胆草
【主治】(1)痈肿疗疮。(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毒血
药浴医治过程中,分歧的药物因其药性的分歧,而起到分歧的感化。按照药物感化结果,可将药物概括分为: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理血药、温里药、收涩药、补益药、泻下药、祛风湿药、消食驱虫药、利水化湿药、杀虫止痒化腐生肌药,共12大类。
【服从】清肝火,解郁结。
9.谷精草
【服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
【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主治】(1)痈肿疗疮,乳痈,内痈。(2)热淋涩痛,湿热黄疽。
【服从】清热解毒,分散风热。
7.板蓝根
【主治】(1)痈肿疮毒,痰核。(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11.金银花
【主治】(1)热病烦渴。(2)胃热呕逆。(3)肺热咳嗽,肺痈吐脓。
2.黄芩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服从】分散风热,明目退翳。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胃、膀胱、大肠经。
【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
【服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8.白鲜皮
1.黄连
【主治】(1)胃肠湿热,泻利呕吐。(2)热盛火炽,高热烦躁。(3)痈疽疗毒,皮肤湿疮,耳目肿痛。
【服从】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主治】(1)热病口渴,消渴多饮。(2)肺热燥咳。(3)痈肿疮疡。
【主治】(1)壮热烦渴。(2)肺热喘咳。(3)胃火牙痛。(4)疮疡不敛。
15.夏枯草
【服从】解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服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