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制造 - 第一百零三章 天策上将

第一百零三章 天策上将[第1页/共2页]

“恪儿啊,不该想的不要顾虑的太多,这是父皇给你的,谁也不能说些甚么,记着这天下还是我李家的!”

不提别的,玄武门之变的首功就是长孙无忌,就凭这个我这个亲生儿子都是难以对比的,为何?因为父皇他是个重豪情的人。

虽说父皇对我好言宽待,说是昨日之事他以命令军中凡是传播者定斩不饶,不过有些事想来父皇是曲解了,不,我得说明白,这些年来一向和长孙无忌斗,即便父皇嘴上不说,他定也会觉得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心机过分狭小,不能与功臣相容。

(王文度,唐初名将,曾在贞观十九年,以水军行军副总管从程名振征高句丽,攻卑沙城有功。永徽六年,唐以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王文度任副大总管,讨伐贺鲁,以矫诏及批示不善开罪,当诛,后除名为民。后为左卫郎将,显庆五年,苏定方平百济,承命总兵留镇熊津,渡海,卒。)

“儿臣多谢父皇,但请父皇放心儿臣为了我大唐的光荣!定当以我余生铸我唐魂!报效天恩!”

“一起好走!”

当然这些个家伙的去留还真的与咱干系不大,不过父皇仁慈,除了将百济武王以及一干直系王族迁到长安以后,其他的王族大多与扶余义慈一起迁到了东明去持续做他们的清闲王族,或许这个王族已是不再轻松,但是王族始终还是王族,无可窜改……

不过对于这一封号,到底是福兮还是祸兮,我倒是不晓得了,但是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的悲剧父皇他不该不会记得,但是为甚么就是如许一个封号他又会给我呢?

看着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父皇亦是忍不住眼角有些潮湿,毕竟血浓于水,这是父与子的父子之情啊!

“恪儿啊,这些朕都晓得,你放心,朕有生之年定保你安然无恙!”

……

而东路雄师在李世绩的带领下,更是完整安定了高句丽东部、北部、西部大半之地,除了一万雄师在副总管孙贰郎的带领下征讨渊净土以外,其他诸军都已南下与安市雄师一到汇合,筹办一起向高句丽王城平壤堆积。

(天策大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大将能够本身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思念自是绵绵无所期。

“恪儿啊,快快起来,有你这句话,父皇我就放心了,至于这圣旨本日下达。”

“父皇,这个封号儿臣万死不敢要,还请父皇收回成命!”

当父皇说出这番话之时咱倒是惊呆了,这天策大将乃是当年高祖天子封给父皇的官职,那是无上的光荣,自从父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以后,便是不再用此官职,未曾想本日父皇竟是在九年以后,将这个尘封已久的官职再次封给了我,这有怎不让人吃惊!

一把鼻涕一把泪,当然这些参杂的真真假假,不过发自内心的真情那是必须的,一想到汗青上的咱被长孙无忌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而死,咱心中就有一丝胆怯。

……

父皇眼中带着的是一种通俗,他想甚么我不能猜,也不敢猜,就是敢猜说也是不敢说的,难测君王心,有些时候不是难测,而是底子就不敢测!

带着父皇的殷殷希冀咱已是踏上了回到百济的路上,至于以后嘛。当然是带着泉州来的海师儿郎们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了!

有生之年?有生之年天然无恙,但是父皇您百年以后,谁能包管,当然世人靠不住时唯有靠我本身了,我欲求生,谁能让我死!

“恪儿啊,你,你这又是何必呢!哎,罢了,罢了,既然你情意已决,那朕也不会勉强于你,恪儿啊,此战你功在社稷,朕是奖惩清楚之人,朕本日就册封你为天策大将,替朕镇守闽地!”

别的对于咱迎娶百济公主扶余冰的圣旨,父皇倒是让唐俭带着圣旨一同与我前去百济宣旨,那些个百济王族都还在百济等着咱的动静的了。

“父皇,儿臣无能,这些年始终没法与长孙仆射措置好干系,然儿臣皆是出于无法之举,儿臣并非野心之人,有一箪食、一瓢汤、有才子足以,可长孙仆射自西郊围猎以来对儿臣步步紧逼,为了活命儿臣有些皆是不得已而为之,父皇啊,儿臣不求甚么,只求的平生无忧足以,但是这帝王之家有些时候儿臣倒是如履薄冰啊!父皇!”

“父皇,儿臣看来此生都是难以与长孙仆射和好了,当然也有惯例,那就是除非儿臣战死疆场,为我大唐抛一腔热血!父皇,儿臣还记得您问儿臣此战以后还要甚么,那么儿臣只要一个要求,那就是请父皇答应儿臣平生为我大唐戍守闽地边疆,直至老死边地!以表儿臣对我大唐的忠心耿耿!”

字字带血,泣血而书。

现在的辽东战局已是相称的明朗,昨日卑沙城来报,李靖乘盖苏文倾巢而出之时已是带领雄师奇袭了泊汋城,以后更是乘胜一举攻破石城,杀死了守关的高句丽老将乙之德文,并活捉了逃到石城的安市城主杨德春。

“殿下客气了,宴席已是筹办好了,还请殿下以及诸位就席。”

在安市回熊津的路途,咱倒是归心似箭。

“父皇,儿臣就此别过!”

当然这些已与我的干系不大,百济故地父皇已是派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节制熊津、马韩故地,派刘仁愿为德安都督,统领德安、金链二地。至于剩下的东明父皇没有食言,封了扶余义慈为百济福王,去做了他的小国之王,当然至于我嘛,父皇不都是封了咱为天策大将了么,天然咱得回到咱的藩属地闽地去持续做咱的闽王了。

不过那那一句‘这天下还是我李家的!’倒是荡气回肠,始终在我心间缭绕开来,不能说,也不敢说,唯有本身去细细的咀嚼,或许跟着光阴的流逝,一些东西总会沉淀下来的……

甚么?天策大将?!

事情的成果有些我都乃至能够猜想获得,想那长孙无忌乃是凌烟阁上第一人,不过想来现在还是贞观八年的腊月,这阁子还没有建,但建与不建,在父皇的心中长孙无忌的职位都是一样。睍莼璩伤

为何?你问我为何?冰儿还在熊津城等着咱,并且自从玄月分开泉州,现在已是腊月中旬,虽说畴昔的日子并不是太久,不过分开仙儿她们太久,思念之情那是在所不免的。

先前早已到来的熊津都督王文度早已是带领熊津道诸官员列队前来驱逐,刘仁轨与宇文彪倒是早就交出了防务,当然一干百济王族的看管任务还是有我带来的雄师看管,我不来,这王文度也是不敢随便用事,至于武安郡王薛万彻早就将军队办理权移交给了熊津都督府,本身则是带领亲军去与本身的哥哥汇合去了。

“我等恭迎闽王殿下!”

但话又说返来,这天策大将看来咱是想推委都是难以推委掉了,再推弄不好反而是弄巧成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