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武侠仙侠 - 江湖心远 - 第一百四十四章 承天昌寿

第一百四十四章 承天昌寿[第1页/共1页]

正说着,李清照返来了,身后还跟着几个毛丫头,提着食盒,模糊间香气扑鼻,不觉食指大动,三人自去用饭。

屋中顿时有些沉默,苏春水自发觉到了,轻声问道:“陈兄有甚么苦衷么?方才你一向怪怪的。”

此时已近傍晚,落日斜照,西风苍苍,吹动天井中低低枝木,长长的影子铺在一方半涸的水池里,遮去了几分本无多少的阳光,冻得几株残荷瑟瑟抖,激起一圈圈波纹。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还是。知否,知否……”

这笑容中几分害臊,几分忸捏,几分佩服,白玉飞红,衬着院中凄清风景,实在有种难以描述的美,秋心一下子看的怔住了,悄悄感喟,点头道:“和氏璧于我无甚干系,才故意机胡乱想些别的,于苏女人却事关严峻,你一意在此,得空旁顾也是普通……”

“我倒有些饿了。你们呢?”

秋心笑道:“有人干与,多数是考虑的不敷周到,或是行动不敷迅,泄漏了动静,我们此次不会的。”

秋心想了想,决定说出来,一一屈指道:“一则,赵李金石藏有玉玺线索这流言,究竟从何而起,我们尚费了这很多周折,才有所得,还不能必定。旁人安知,是偶合还是诡计?二则,现世也有位苏轼,亦为大文豪,大词客,所作颇似此中东坡,倒是两晋中人,二者有何干系?三则,这儿传国玉玺能够藏在崖州承天寺,现世呢,和氏璧也失落了,会不会也藏在同一个处所?我便是一向在想这三个题目,却想不明白。”

咔嚓!(未完待续。)

“我小时候看志异故事,每到关头时候,总有好人跳出来横加枝节,非常可爱,”见此气象,李清照笑道:“但愿此次不会。”

低吟浅唱中,秋心左手重挥,变幻万方,凝成一片残落海棠花海,绿肥红瘦,其下一石,卧有一女,正缓缓起家,懒懒伸腰,暴露美好曲线,似从梦中醒来。

“风趣……”苏春水见李清照神采如常,口齿清楚,已知无碍,松了口气,听闻此语,目光微亮:“崖州,是南海之滨的那崖州么?”

“恰是,先生亦曾放逐崖州,放牧处所数年,极得民气,或许有甚么现,另有……”

却说秋心自收功后。一向有几分神游天外的模样,二人对话句句听在耳中,却有些心不在焉,现在回过神来,点了点头,笑道:“甚好。”

三人相互看了看,拾级而上,蓦地山道旁林间传来一声轻响:

李清照曾在少女时学过一些边地俚语,虽只是兴趣,也可勉强对话,哪知问了很多人后,竟无一人听闻承天寺之名,更别提晓得在甚么处所,无法之下,三人潜入县衙,查阅处所志,推算苏轼任职期间,方在数十年前的记录里看到一句“……余至昌寿寺,颇类黄州承天,感之念之,遂自改其名……”才恍然大悟,又查昌寿寺,很快肯定了方位,因而乘夜奔驰,到地头时,刚好月至中天,非常温和,映出一片废旧古刹,门楣坍塌,墙垣剥落,青苔交横,间有几声鹳啼虫鸣外,寂无人息,冷冷僻清,毫无和氏璧这等传国宝贝地点之地该有的气象。

苏春水抚掌笑道:“既有这些端倪。大可一行,待我伤势病愈后,立即解缆如何,陈兄?”

李清照晓得秋心亦为女儿身后,且生的那样都雅,天然更靠近几分,又因较二女为大,虽她们神通泛博,却仍那样娇娇怯怯的,便模糊将她们视作mm,不待二人答复,浅笑起家,出院号召饭菜了。

说到厥后,李清照眸中现出镇静冲动神采,恨不得胁生双翼,立时飞到崖州承天寺,找上一找,究竟有没有那传国玉玺?

随后数日,三人隐居于此,见无人寻来,猜想连玉几人追踪无果之下,多数赶回了正面疆场,却也没有粗心,待苏春水病愈后,便立时起家南下,二女顺次以罡气裹浮李清照,坐卧无碍,安稳温馨,免她劳累,有路时则乘马急奔,无路时便发挥轻功翻山越岭,幸亏皆不短银钱,如此横冲直撞之下,数日之间,三人便穿过了全部江南水乡,来到了南海之滨,天涯崖州。

苏春水沉默很久,赧然一笑,微微躬身道:“我困于心中所求,别无所见,竟对这三个题目一无所觉,实在忸捏,受教了。”

垂垂偏西的阳光照进窗来,为这春季尽力添上一层暖意,苏春水按剑肃立,扫视四周,见李清照如坠梦中,现出温馨色彩,俄然悄悄嘤咛一声,缓缓展开眼来,眼神倒是混浑沌沌,一片怅惘,浑然不知身在那边,又见秋心指尖绯红浅光一闪而逝,口中低低吟道:

李清照娇躯微微一震,似找到了某个节点,眼神蓦地回转腐败,完整醒来,盯着秋心看了好久,又望向苏春水,神采奇特,不幸又敬爱,又很快敛去,浅笑道:“我想起来了,世传东坡先生做这篇纪行时,正谪居黄州,那儿正有座承天寺。只是在我三岁大的时候,先父启我书法,曾出示这文章,并言东坡先生后半生中,经常对此文长长嗟叹,弟子扣问,又一言不,厥后听闻是就教了佛印大师,密议很久,将此文传与先父,似是偶然提到,文中所记承天寺并不在黄州,而是在崖州。”

李清照侧身自箱中捡起一柄青铜短剑,长约三寸,宽无二指,平钝无锋,只如平常饰品。倒是班驳沧桑,柄上刃上,都浅浅雕着古怪的斑纹,似字非字。似图非图,二女虽博学,却也认不出来,只听李清照娓娓道来:“此剑本为三国孙吴故物,外子与我得于青州。都对这斑纹极感兴趣,便花了很多工夫就教研讨,终究明白,这是三国时吴国多数督周瑜自创的一种笔墨,本是聪明人的游戏之作,却被吴宫用作极奥妙的传信东西,传世极少,而这小剑上,约莫所说的便是吴国幻灭时,某位孙姓后辈穷途南逃。终老于南海边的故事。我二人明白后,只作一故谈,也没再究查下去,不想本日两相印证,竟派上了大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