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1页/共1页]

译文

注释

恍恍忽惚,此中却有什物。

前人校注

就是从熟谙"道"开端的。

郑国为了奉迎晋国,送去了多量奇珍奇宝:包含技艺超群的乐工、歌女、乐器、兵车等。晋悼公收下礼品后,非常欢畅,乐不思蜀。晋悼公便把几名歌女送给有功之臣魏绛,并亲热地说:"你为我效命多年,事无大小,都办得很稳妥,你我之间虽为君臣,却如同音乐一样合拍。现在郑国送来了礼品,你就与我一起享用吧!"但魏绛回绝了国君的分赠,并且规劝说:"在您带领下,晋国朝政腐败,大师同心同德,国泰民安,我小我无功可言,无功不受禄。我也要提示您,在安闲之时不成失色。所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望大王三思而行啊。"晋悼公恍然大悟:"爱卿所言极是。""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魏绛秉公回绝收回礼品,恰是"孔德"之表示,而他的德,也恰是大道的天然透露。

孔[1]德[2]之容,惟道是从。

[1]孔:甚,大。

[3]恍,惚:飘忽不定的模样。

前文云: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忽。恍忽便是混元一气,乃民气也。心有所著,故生恍忽;心无所著,便是窈冥。老子先言故意之境,次明偶然之道。

道本无形,而有道之士,和蔼集于中,精华现于外,而为大德之容。此大德,皆从道体所发。即贤人内有大道之实,外有大德之容。众美皆具,惟自道中而发也。

[2]德:"道"的外化和表示。

其精甚真,此中有信[9]。

--河上公

惚惚恍恍,此中却无形象。

以此。

--陆希声

[6]窈(yǎo):深远,微不成见。

--邵若愚

吾何故知众甫之状哉?

大德的形状行迹,以跟着"道"转移的。

[8]精:内核,指最藐小的物质。

--苏辙

4.道的如有若无,无有生有,给我们一个启迪:就是从"虚无"中寻觅此中存在的真谛。只要回归这类纯粹虚无的状况中,内心才气安好,并在安好中获得聪明和力量。

1.本章阐述"德"与"道"的干系,即"道"为"德"之宗、之体,"德"为"道"之子、之用。大德之人,老是崇尚大道,顺道而行,以得道为自我要求。老子以为,道是万物之宗,只要细心体认了"道",才气熟谙到万物生长之始终,抓住事物生长的规律,做到有大德。

--纯阳真人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0]。

--憨山德清

我是如何熟谙到万物生长的始终的呢?

道唯恍忽无形当中,独占万物法象。道唯恍忽,此中有一,经谋生化,因气立质。

[7]冥:含混,深不成测。

典范故事

惚兮恍兮,此中有象[4]。

这精质既真又纯,可信赖可体验。

[5]物:什物。

--王辅嗣

[10]甫:通"父",比方事物的原始。

没想到,楚国趁火打劫,出兵逼郑国向它投降。郑国只得承诺,从而引发以晋国为首的齐、卫等十余个国度的不满。因而,齐、卫等国决定结合讨郑,郑国有力抵当,只好要求与晋国和谈。

夫纯粹谓之精,天然谓之真,至诚谓之信。故至诚为之用,粹精为之体,体用玄合则谓之天然,所谓道法天然也。

--范应元

恍兮惚兮,此中有物[5]。

春秋期间,因为郑国攻打宋国,引发了中原十多个国度的不满,它们结合出兵援助宋国,使郑国非常被动。

贤人之以是能知万物之以是然者,能体道而不去故也。

2."道"虚无缥缈,深不成测。但并非捉摸不到。它固然恍忽,但此中确切无形有象,有什物,得道之人可触摸到它;它固然幽深不明,但此中有精力本色,得道之人能感遭到它的实在存在、诚笃可托、真纯可验。申明"道"是实在存在、值得人寻求的。《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3.正因为"道"是万物之母,万物以其为宗,它是主宰万物的真谛地点,以是我们只要顺道而行,才气抓住这个事物生长的真谛,从而及时行动,获得胜利。老子本身就是这么洞察万物的,以是贯穿到如此深切的哲理。

[9]信:实在,可托验。

[4]象:形象、具象。

道本不成以物言,此言为物者,病万物皆出于道也。

解读心得

秉公拒礼显孔德

由明天上溯到太古,大道从未消逝,人们据此熟谙万物之生长规律。

窈[6]兮冥[7]兮,此中有精[8]。

阅自门而出者,一一而数之,言道如门,万物皆自此往也。

幽深不明,此中却有精质。

此章虚中著实,空中生有,自知自发。涵容养中,是谓孔德之容。心不虚,不能容,心不空,不能量。虚空方得应物。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3]。

"道"这个东西,飘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