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第1页/共1页]

只要不压迫群众,群众才不会讨厌统治者。

注释

然后,唐军兵分二路,唐玄宗入蜀,因为情势所逼,他不得不让位于太子李亨。今后权威尽失,开端了本身孤傲苦楚的暮年……唐玄宗前期,因为纵情声色,背道而驰,激发了安史之乱,终究陷本身于危局,差点丢了性命。这恰是"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的表现。

典范故事

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趁唐朝廷内部空虚败北,结条约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构成近20万雄师,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以清君侧"为名起兵,一起南下,所向披靡,一年后步队强大,直接威胁唐朝政权。

唐玄宗骄奢淫逸失权威

[7]不自贵:不自发得崇高。

当群众不害怕统治者的权威时,那么就伤害了。

1.本章申明自知、自爱的首要性,君主自知、自爱,才气做到知群众、爱群众,如许才气让群众安居乐业,统治者才气遭到恋慕拥戴。

解读心得

[3]狎:通狭,压迫,逼迫。

开元末年,承常日久,国度无事,唐玄宗丧失向上求治的精力,因而纵情享用,骄奢淫逸,迷恋美色,娇宠杨玉环,荒废朝政,导致外戚专政,海内冲突日趋激化。

--司马光

当时,大将安禄山拥兵边疆,部下勇猛善战,甚获玄宗宠任,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此反目,而唐玄宗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讨杨之名举兵叛唐。

[2]威:同危,伤害。

夫唯无厌,是以不厌[5]。

2.真正的权威不是靠强权获得,而是一种安闲的权威,即以德服人,行有为不言之教而来。强权向来只能获得一时之效,不能真正服悦民气。

3.人都是有自负自爱的,人都有本身的自治才气,以是办理者底子不必强加办理,只要充分尊敬和信赖员工,给他们充足的生长空间,就能做到相安无事,极大地阐扬员工的才气,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民不畏威[1],则大威[2]至。

途中,兵士饥疲,六军心抱恨气,不肯持续行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兵请皇上杀掉奸相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此时,唐玄宗懊悔交集,已经有力庇护杨家人。

因而,雄师一阵动乱,把杨国忠乱刀砍死。兵士们又要求赐死杨贵妃,玄宗不肯。文武大臣和兵士们诘责玄宗:"国破家亡,社稷难存,你要江山还是要贵妃?"唐玄宗说:"既要江山,也要美人。"大师愤恚地说:"贵妃不死,那我们就不会保你江山。"唐玄宗无法之下,又经高力士的苦劝,只好忍痛割爱,赐死杨贵妃。

无狎[3]其所居,无厌[4]其所生。

[5]厌:讨厌,腻烦。

是以贤人自知不自见[6],自爱不自贵[7]。

不要逼迫群众使其不能安居乐业,不要压迫群众使其没法保存。

--范应元

不厌于物,亦不为物所厌。卑以自牧。却外慕,取内乐。

[4]厌:即压,压迫,梗阻。

谓心居神,当宽柔,不当急窄也。人以是生者,以有精力。唯独不厌精力之人,洗心濯垢,澹泊无欲,则精力居之不厌也。

前人校注

以是贤人自知而不自发得是,自爱而不自发得崇高。

故去彼取此[8]。

--范应元

不久,叛军又攻破潼关,直逼唐朝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大惊,在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北23里)。

[8]去彼取此:舍自见、自贵,取自知、自爱。

以是舍后者而取前者。

--河上公

4.一小我只要自负自重自爱自知,才气获得别人的尊敬和恋慕。

心者神之所居,身者气之所生。神情同出于道。人之应用,非神情则不能生矣。神情不成斯须而离。神清则气爽,气浊则神昏,故常当虚静以存神,谦柔以养气,循天然之理以应物。

自心神明朴重忘我,威不成犯,深可托畏。此有道者以是循天然之理而无不敬,不敢妄为也。

译文

[6]不自见:不自我张扬、表示。

[1]威: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