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1页/共1页]

将器物打磨得太锋利,则难以悠长。

--纯阳真人

功遂[6]身退,天之道也。

[1]盈:丰盈,满。

湘军建立后,锋芒起首指向承平军。在曾国藩的批示下,湘军仰仗英勇作战大败承平天国。清当局的八旗兵败北无能,不得不重用曾国藩的湘军。因而在1861年11月任命曾国藩统领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的军务,这四个省的巡抚(相称于省长)、提督(相称于省军区司令)以下的文武官员,皆归曾国藩统领。可见当时曾国藩的权力之大。这在有清以来,是前所未有的。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过满必溢,正因曾国藩明白这个事理,以是适时地挑选功成身退,从而持盈保泰,功名皆无损,安享暮年。

译文

曾国藩功成身退

解读心得

因而清当局委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而这恰是曾国藩想要的,真是分身其美。

手里持握太满,不照及时停止,放下。

繁华而骄,自遗其咎[5]。

持大器而充斥,虽惧之不如早止;居大位而亢极,虽忧之不如早退。揣势利而克意,虽得之不成求保;贪金玉而合座,虽有之莫能长守。贵而骄则得其祸,富而骄则益其过。骄生乎心,咎自于己,岂可怨天尤人乎?故有道之士,功成不居,名遂不留,退身以全其归,让位以免其危。若四时之运,寒暑代谢而万物以成,难道天之道乎?

持而盈[1]之,不如其已[2]。

揣[3]而锐[4]之,不生长保。

3.所谓"满招损,谦受益",没有甚么可值得高傲的,因为高傲的开端,也就意味着不远处的失利结局;所谓"富不过三代",款项繁华不常在,能够防患于已然,做到持盈保泰已实属不易。

即使金玉合座,也没法悠长守住。

2.太满了,必定要流溢而出;太锋利了,必定会伤人也自伤。到头了,也就尽了。以是,保持分寸度和均衡,非常首要。说白了,就是万事不成过甚、过火。

功成身退,才是适应天然的大道。

5.作为生命,我们赤条条来去,功名繁华都是身外之物,以是不如对此保持一份超然的态度,这是为了更好地活。实在,具有一份安好而充分的内心,才是生射中最应当掌控的。满足常足,毕生不辱;知止常止,毕生不耻,此谓道也。揣而锐之,则不会悠长。

当初,曾国藩一手建立了他的嫡派军队--湘军。湘军是在清朝的八旗兵力量走向衰弱之际脱颖而出的。因而清当局不得倒霉用汉人和汉军。

[3]揣(zhuī):同"锥",锤打成锥。

厥后,曾国藩的湘军安定了承平天国之乱,曾国藩因军功卓著,被封为毅勇侯,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并不为此对劲,也从不表示出来。他深知功高震主、树大招风、高处不堪寒的事理。固然位高权重,但他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他明白,本身虽深得皇上和慈禧太后的信赖和重用,但他以及他的军队,对清当局还是个心头大患。他明白本身汉人的身份,更明白高处不堪寒的事理,以是不敢功居自大,不敢有对劲之色,而是不时保持复苏的脑筋,不时怀着戒惧之心,居安思危。

湘军与清朝的其他军队完整分歧。八旗兵和绿营兵皆由当局编练。碰到战事,清廷便调派将领兵士出征,战事结束后,交回军权。湘军则不然,统统将士都由各哨官自行选募而来,哨官则由营官自行选募而来,营官都由曾国藩的亲朋、同窗、同亲、弟子等担负。

4.世人皆有功利思惟,但名利又何尝常在?所谓"高处不堪寒",上到"一览众山小"的峰顶,无穷风景也无穷寒意。以是,聪明人能够做到不居功自大,不沉沦名利繁华,激流勇退,功成身退,明哲保身。

曾国藩是清朝的复兴大臣,但他同时又是一名秉承道统的儒生,深得儒道两家明哲保身和功成身退之聪明。

知盈之必溢,而以持固之,不若不盈之安也。知锐之必折,而以揣先之,不如揣之不成必恃也。若夫贤人,有而不有,尚安有盈。循理而后行,尚安有锐。无盈则无所用持,而无锐则无所用揣矣。

前人校注

他上奏折给清廷,说湘军兵戈过量,时候太长,跟着胜利,军中也积聚了恶习,已无昔日之活力,奏请将湘军裁撤。以此表示本身没有拥军自主和震上之意,没有野心诡计,偶然篡位,而是忠义之臣。然后,在实际施动中,他把军权一步步有序地交给他的门生李鸿章,让他这个高徒接任本身,阐扬他在军事、交际上的才调……当时,清廷也在考虑若那边理湘军的题目,湘军如此强大,曾国藩如此有威望,实在是让民气里难安,正想拔掉这个肉中刺呢,但鉴于曾国藩及其湘军的功绩,一时不知如何措置为好。曾国藩如此识相主动,正合清廷之意,因而很痛快地承诺裁撤湘军。因为曾国藩恰是功高招妒时,很多人想借他的嫡派军队做文章,想置他于死地时,功成身退。如许,既稳定了大清,也庇护了他本身。

1.本章中,老子说了然持盈而亏的事理。事物都有两面性,此两面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嗜欲伤神,财多累身。繁华而骄,自遗其咎。夫富当赈贫,贵当怜贱,而反娇纵,必被祸害也。

典范故事

阴阳运转,功成者退,天之道也。人当效天,故自古而下及今,功成名遂而身不退者,祸每及子。老子之言,万世龟鉴。

可见,湘军实际是"兵为将有",是曾国藩本身的军队。统统高低将士都绝对从命曾国藩一人。试想,如许一支具有浓烈小我和家属特性的军队,不但清当局难以调遣,并且也不能放心呀!

此章修身之要,要人有道而不骄傲,持真而无骄心。进不如退。入性以后,任其天然。在冥忘中,不知其有。如是乃有道之士。

--河上公

--陆希声

注释

金玉合座,莫之能守。

[2]已:止,停。

[6]遂:成,成绩。

[5]咎:不对,灾害。

因繁华而骄横,必然会给本身留下祸害。

此时,他想得更多的不是享勤奋名带来的繁华和名誉,而是担忧功高招忌,恐遭兔死狗烹的厄运,他想起汗青上很多身居官僚的重臣因不懂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的例子……他决定激流勇退,功成身退。他还写信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叮嘱他将来一有机遇,尽快抽身引退,如此方可"善始善终,免蹈大戾"。

[4]锐:使锋利。

--范应元

--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