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蜉蝣之羽[第1页/共1页]
“奴……冢子遣奴往视少姬。”越女抬眸瞥了医沉,唇止不住地颤抖,显是被吓着了。
曹国事春秋时的一个小国,与宋齐相邻,周天子的同宗,最后灭于宋国之手。
解忧留步,眺望向笛音传来之处。
“何人?”医沉俄然转头,望向一旁花藤富强之处。
那剑卫身上气度非同平常,眸色刚毅,却又对四周的环境有着一丝谨慎探听,一看便不是本来涉江院中的保护,而应是景玄部下的人——怕是景玄已晓得了甚么,才会特地留人在此关照吧?
越女挪着小步,踏乱满地落花,仓促走入蕙苑,那剑卫拦了她一下,听闻是景玄授意,这才退开步。
解忧点头,沉吟了一会儿,“若为不测之事,景玄何必遣剑卫关照?”
转出涉江院时,一缕哀哀戚戚的笛音自院落幽深之处透出,如盘绕的银丝,一圈一圈环绕在涉江院上空,又仿佛春蚕要将吐出一缕哀痛织成的丝,将统统包裹起来。
“燕姞?”解忧回神,嘴角噙着一丝飘忽不定的笑意,“岂其歌者耶?乐者耶?”
奏笛与操琴分歧,口中必是不得空的,除非那燕姞有传说中的绛树之能,能够“一声在喉,一声在鼻,两声皆稳定”。
剑卫怔了一下,眸中掀起几分惊奇,景玄说着医忧聪明机灵,公然非同平常。与聪明的人说话,凡事只需点到三分,费心又风趣,也难怪景玄会对她如此看重。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於我归息?”
所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蜉蝣恰是其类。
这个故事深切地奉告我们一个事理,不作不死。
“无怪。”解忧感喟,小妹如此存亡未卜,做姐姐的心中忧愁,是以曲调才会如许哀伤凄惨吧?
要说曹国被灭,原是一件好笑之事。
宋罗愿曾载:“水上有虫,羽甚整,白露节后即群浮水上,随水而去,以千百计。宛陵人谓之白露虫。”
一个女子娇婉的声音贴着笛声响起,歌的倒是燕乐。
如许一个蕞尔小国,国力薄弱,夹在一干强国之间,日子过得担惊受怕,又闻曹地水泽湖泊浩繁,养得人荏弱清婉,最能作出这等哀婉凄绝的调子来。
花影一晃,抖落纷繁洒洒的细碎花瓣,落了满地。
解忧蹙了眉头,医令……的确,医喜的确断言少姬救不得了,她这么一来,可将医喜狠狠地获咎了,还得费心应对。
解忧点头,见他不动,回眸瞥了一眼,“少姬至暮夜当无恙,望子留意关照。”
观点忧和医沉步出院落,那人大步上前,作了一揖,行动洁净利落,一气呵成,声音沉甸甸的,给人一种莫名的放心,“冢子有事归去,两位医请自便。”
昙花一现,流星过野,生时华彩昭昭,死亦尽善尽美。
不然以曹国与周天子沾亲带故的干系,扭捏于宋、齐、晋三个大国之间,如何说也不会死这么快。
听了一会儿,医沉点头,“此为‘曹风’。”
越女点头。
那人藕色楚服,与蔷薇之色差不准多,娇娇怯怯的,恰是越女。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於我归处?”
“去罢。”解忧的目光透太重密的花藤望入少姬院内,又是派剑卫庇护,又遣越女看望,看来景玄对这少姬真是体贴备至。
“……少姬病势已平,越女可往告伯姬,不需过于忧心。”解忧淡笑。
“歌者为燕姞。”越女霎了霎眼,眸子低垂下去,似有泫然欲泣,“其奏笛音者,当为深伯姬。”
然较之卫歌郑声的昌隆,《诗经》中所存“曹风”只得四篇,俱是名不见经传者,与这个死生倏忽间的春秋小国普通,不时为人忽视。
“医?”越女愣怔了一下,下认识抬眸直直看向解忧,以后又觉过分冒昧,忙垂下头,“然医令言……少姬无可救也……”
越女拉起袖角,抹了抹眼角,噎着声感喟,“闻伯姬亦有娠在身,如此凄婉,岂不伤娠?”
不知何时,越女已从蕙苑折返,观点忧和医沉尚未分开涉江院,停了脚步,谨慎地挪上前,低声道:“医,此乃雪堂,美人燕姞所居。”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於我归说?”
再次踏出蕙苑的时候,景玄已不在苑外,唯有一名剑卫模样的人笔挺地竖在那边,抱剑不语,标准的目不斜视。
“深伯姬?”解忧蹙了蹙眉,“岂少姬之长姊耶?”
或许于旁人看来,如许一世另有太多遗憾,但她却对如许的存亡羡极慕极。
解忧抿了抿唇,“竟是《蜉蝣》。”
蜉蝣这类小植物她曾见过,一双乌亮亮圆溜溜的大眼,一对洁白微透的大翅,尾后拖着两道比身子还长的细丝,精美得彷如工艺品,恐怕一触碰就毁了它。
不过文人骚人怜它,倒是因它朝生暮死,斑斓而长久不已。
曹地音乐,与卫歌郑声普通,俱是贱妾歌姬所学之乐。
蜉蝣翅膀,如同楚楚的衣裳,朝生暮死,归于流水。我心中哀伤,不知那里又是我的归处?
口中立即改了说法,“尽人事,听天命罢了。”
转过蕙苑一角,医沉抬手为解忧撷去发间感染的花瓣,低声感喟,“阿忧已知深少姬此症非为料想以外?”
如许的体贴,不知会不会惹得谁的妒忌呢?
当初曹地的末代之君伯阳听信布衣公孙彊“称霸”之言,与晋国断交,又侵犯宋国,人宋国固然号称商的“亡国之余”,但好歹也曾是春秋五霸之一,一怒出兵直接灭了曹国。伯阳和公孙彊俱被宋景公正法,可惜伯阳一世为君,连个像样的谥号都没有,千载以后,还得被人直呼其名。
燕乐,又称房中乐,是雅乐之一,始创于周,为后和妃在宫中所歌,春秋以来,歌词多数从《诗经》的《周南》、《召南》当中遴选,在各诸侯国,则是歌本国国风,歌词虽是不异,调子却比民歌端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