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明月何曾照沟渠[第2页/共2页]
但天子的仁慈不但是迫于实际需求,并且是有底线的,徐文瀚的刻薄也是有限的,起码要在天子能够容忍的范围以内。兵法有云: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究竟上,徐文瀚开审之前的诸项行动,对崩溃、分化本就不那么坚固的太子联盟见效甚佳。
只听卫肃接着说道:“徐相既承诺将罪臣的话照实向皇上代奏,那卫肃本日便直抒胸臆,一吐为快了。古语有云:文尸谏,武死战。实在谏也好,战也罢,只是疆场分歧罢了。诚如徐相方才所言,当今皇上乃乱世少有之圣明雄主。然自皇上即位以来,东征西讨开疆拓域一日未曾停歇,武功极盛而颇少武功。君不闻不幸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诸位可知大夏边境日趋拓展,是由多少儿郎的热血和白骨铸就?是由多少百姓百姓的心血赋税堆成?”
如果徐文瀚连这些人的心机都看不明白、揣摩不透的话,那就不是徐文瀚了。
卫肃神采沉寂,上堂以后。在场面上倒也没令徐文瀚与陪审的三部尚书难堪,很共同的下跪叩首山呼皇上万岁万岁千万岁。然后不慌不忙的道:“罪臣卫肃,见过徐相与三位尚书大人。”
卫肃昂然道:“只要挞伐一日不休,就谈不上甚么乱世承平!我自将心向明月,明月何时照我心?罪臣言尽于此,请徐相切莫多言。哦,犬子虽略有薄才,但大夏人才辈出将星如云,有他未几,无他很多。徐相虽与小儿有八拜之交,也须公私清楚,万勿借飞扬出息为由再行游说。”
徐文瀚叹道:“悠长不见,卫大将军又显清减了。”
“卫肃并非陈腐不化之人,并非不明白日下局势分久必合事理,也清楚天下终将归于一统的法度不成反对。但大夏的百姓百姓实在太苦了!飞虎侯杨致曾言:民若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委实令人振聋发聩!古之强秦不也是颠末前后十数代国君励精图治、耗时数百年才全其一统天下之功吗?为何皇上非要涸泽而渔一蹴而就?何不适时与民歇息,量力而行?历经两代或三代后继之君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又有何不成?”
徐文瀚是对症下药,先给他们开了个安神的方剂:我身后没有任何权势的背景。先前与你们没有任何恩仇干系。非要说我有背景的话,我独一的背景就是天子。现在我是奉旨主审的钦差大臣。卫肃独子卫飞扬与我有八拜之交,我纵无秉公之胆,秉公之心还是有的,起码绝对不会落井下石无端把你们往死里整。可天子到底是啥心机呢?我也不晓得。太子赵恒之以是篡逆是受“挟持”,首恶原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已然伏法。――归正圣旨上言之凿凿就是那么说的,你们自个儿先好好衡量吧!
一旁卖力录供的刑部书吏笔走龙蛇,将卫肃的话一字不漏的录了个踏实。徐文瀚不由眉头大皱暗呼糟糕,三部尚书也是面面相觑哭笑不得。
徐文瀚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所向披靡,却有两小我始终岿然不为所动:卫肃与裴显中。
徐文瀚嘘声叹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自古皆然!此节话题太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官不想与大将军停止无谓的口舌争论。不知卫大将军有否想过,与其让百姓百姓陆连续续支出几代人的代价,何不挟国势鼎盛之威捐躯一代人,让先人安享乱世承平?”
以是诸如卫肃、裴显中、李氏三侯等本来打死也尿不到一个裤子里去的人,底子无需串连串供。却会呈现大要看来高低同心、空前连合的这幕奇景。
卫肃说到此处,情感稍显冲动,肥胖蜡黄的脸上出现一片潮红:“我出身费事少年参军,由小卒而至大将军,跟随皇上交战已逾三十年,自问对大夏、对皇上之忠心天日可鉴!卫肃从未有过半点私心!皇上一味醉心挞伐,毫不体恤民力,乃至民生宽裕而不自知。须知大志虽远,民力却有尽时!一旦激得民怨沸腾,则国本摆荡,大夏危矣!我也知太子并非雄略之主,但其宅心仁厚勤恳用力,创业难有大成,守成倒是不足,大可担负治世仁君之任。但是正因如此,深为皇上不喜,储君之位岌岌可危。卫肃为保大夏鼎祚绵长,责无旁贷!”
徐文瀚做的第三件事,令杨致差点儿哑然发笑,足能够与宿世虐待俘虏的政策相媲美。遣派专人卖力供应精美炊事,定时打扫缧绁保持洁净整齐,乃至答应人犯每日能够沐浴换衣……。除了没有人身自在,跟疗养院有甚么两样?这么做的目标,不过是为天子市恩。――天子是仁慈的,我徐某也是刻薄的。只要绝对顺服天子才是顺天知命,这么简朴的事理你们不会想不明白吧?
这些人都是在天子身边打滚出来的,先前无不位高权重非富即贵,如若酷刑逼供,起首天子那一关就过不去,还会背上苛吏的恶名为世人所不齿,以是徐文瀚压根儿就没往用刑这个字眼上去想。
轻咳一声直奔主题道:“废太子赵恒受原任内廷禁卫将军赵天养挟持企图弑君谋逆,卫大将军因何一时胡涂参与其事?可知罪否?皇上乃圣明之君,只要大将军好生知罪认罪,本官定当照实代奏。”
徐文瀚这话貌似含混,实则说得非常明白:天子已为本案定性,废太子是受赵天养“挟持”,主谋是那死鬼赵天养,你也就是个“一时胡涂”的从犯。只要你向天子服软认罪,天子没想非要你的命不成,就看你上不上道了。
“卫肃知罪也认罪,但是与徐相所言出入甚大。太子是受挟持不假,但主谋是卫肃,一应罪恶理应由我一肩承担,与旁人无涉。赵天养不过是一介内廷禁卫将军,于他何辜?我已累得他丧命身故,怎可忍心令他再背负千古骂名?更扳连太子被废,皇后与太子妃接踵死亡,罪臣卫肃本就是万死莫赎之人!”
第二件事是开列了三份名单。废太子赵恒仍然囚禁在原东宫太子府,其他人犯则按名单划成三拨,分头关押在刑部、内廷禁卫府、大理寺三处缧绁。――高低同心?铁板一块?朝气嘛,或许挤一挤还是有的。是不是大家必死,你们分头想想清楚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