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宠后重生纪事 - 第118章 弹劾

第118章 弹劾[第1页/共2页]

廷尉司专司断案之事,此事交给周廷之也算符合道理,萧景泽的最后一句话意有所指,看了一早上热烈的朝臣们天然不会错过揣摩君王心机的机遇,下了朝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群情。

她模糊地在凌傲柏面前提起爵位之事,却被不冷不热的挡了返来,自当时起,霍氏就晓得,这靖国公府的爵位,只怕是与她的儿子无缘了。

“这……”孟兆宇游移了一下,道:“但关内侯明知军饷物质吃紧,却仍然大摆筵席,实在不当。”

或许是萧景泽迟迟没有应对,萧承和本来感觉十拿九稳的心也有了一丝摆荡,摸索地问道:“皇上?”

“谁……谁眼红关内侯!凌将军是关内侯的族弟,天然为他说话。”黄迁哼了一声,“你们武人出身,那里晓得甚么是礼,甚么是义,为官者,自当持身清正,像关内侯如许大摆筵席的,不是浪费华侈是甚么,要过如许的豪奢日子,不贪渎,不鱼肉乡里,哪来的银钱!”

谢瑶光亦有些想不通,同萧承和交好的官员,都晓得明哲保身之道,在宁王殿下没有完整的合作皇位的上风之前,他们是不会闪现出甚么来的,反倒是那些轻易被鼓励的年青士子须得留意,不然朝野谈吐,贩子风向将会对凌元照非常倒霉。

侍御史黄迁道:“空穴不来风,捕风要捉影,正如宁王爷所言,百姓告官,天然有百姓的委曲,臣觉得关内侯行事,或有不当之处,皇上应着廷尉司详查,切不能因为关内侯有军功在身,又是皇后娘娘的母家亲舅而肆意放纵。”

大略是受了华月郡主的影响,凌元辰提及话来也毫不客气,更何况他的兄长是他最恭敬的人,往凌元照身上泼脏水,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黄迁亦是如此,只是他脾气刚毅,受不得如许的调侃,又坚信本身说得没错,咬咬牙道:“臣必然会找出证据来,到时候如果能证明关内侯贪赃枉法,敢问凌侯爷到时候可愿受律法制裁?”

孟兆宇虽为御史,论嘴皮子上的工夫,却比不过自小就在长安城中长过诸多见地的傅三公子,被说得哑口无言,脸都红成了猴子屁股。

到了仲春里,匈奴使臣即将到达长安之前,位于宫城门下的登闻鼓声传遍了整座皇宫。有百姓直言状告关内侯凌元照,以犒军的名义横征暴敛,摈除百姓,收受财帛贿赂等等罪名。

靖国公的心机,身为儿子的凌元照能猜到,与他同床共枕多年的霍氏又岂会毫无发觉。

“你说,茂哥儿满月都是客岁十月份的事儿了,如何早不说晚不说,非得在匈奴使臣将近进京的这个节骨眼上来讲,就算是萧承和有所图谋,可此事于他并无好处啊!”这也恰是萧景泽想不通的处所,但他更信赖谢瑶光,以是直接将此事交给了廷尉司。

“关内侯是国之功臣,即使有错,小惩大诫也就是了,不必上纲上线。”萧承和谦谦君子做派,朝凌元照拱手施了一礼,又道:“皇上,关内侯毕竟是皇亲国戚,又是一品大员,平凡人也不能越级查案,臣是个闲人,又曾在靖国公跟前受过几日教诲,不如这事儿就交给臣去查,也好早日还关内侯一个明净。”

“临时不管萧承和想做甚么。功德不出门,好事传千里,娘舅现在在军中声望正盛,匈奴人对他又敬又怕,如果此事影响了他的名声,恐怕会对以后的和谈有影响,我记得梁山小筑乃是士子们集会之所,这件事,恐怕需求谢明清暗里里有一番行动。”和谈是现在朝廷的甲等大事,谢瑶光恰是担忧萧承和在这上面懂甚么歪脑筋。

丞相傅远捋了捋髯毛,笑道:“关内侯给儿子办的满月酒,秘闻适值也去了,模糊记得是送了一柄玉快意,如果估价的话,估摸着同我一年的俸禄差未几,二位御史不会觉得,这为官者,要承担一家长幼的糊口,出了每月几百石或者几千石的俸禄就足以吧。”

等等!

“周廷之,那伐鼓之人现在御史台,你去把人领走,此事交由你去查,务必给朕问个清楚,诬告朝廷命官,按律但是要判放逐三千里的。”

另一名侍御史孟兆宇道:“臣曾听闻,关内侯府燕徙之时,曾有朝中大小官员百余位参加恭贺,收受燕徙之礼不知多少,不过一月,关内侯府又给儿子大办满月酒,在场诸位同僚中,也有很多人都前去道贺,可曾瞥见关内侯府那堆成像小山一样的礼品,臣觉得,关内侯这是自恃有功,视朝廷法度为无物,依律该当革去其爵位,杖二百,以儆效尤,以正朝纲。”

可惜霍氏是个不肯认命的人,她想了一整夜,让贴身服侍的婆子,亲身去了一趟宁王府,为她送一封信。

这两位侍御史,一能言,一善辩,两人三言两语,说得朝臣们心机迭起,面色各别。

萧景泽在上面听他们争辩了半天,又俄然哑了声音,也不由发笑,“关内侯的嫡子,是皇后的表弟,他的满月酒,朕也去了,送了一颗东海的夜明珠,二位御史感觉,是关内侯逼着朕送的礼,还是朕为了凑趣关内侯,才给他送了这么一份礼呢?”

以傅相的职位,提点到这里也就罢了,孟兆宇与黄迁年事都不大,恰是热血上头,一传闻不伏侍便义愤填膺的时候,傅远也是从阿谁年纪过来的,一瞧就晓得他们是被人当作投石问路的石子了。

别看萧承和这话说得自相冲突,特别是他前面那几句话,大要看上去像是在给凌元照讨情,实际上倒是在给他树敌。但站在朝中大臣们的态度上,顶多感觉宁王爷官方出身,不会说话罢了,更何况他一个闲散王爷,与谁都没有直接的短长干系,查此案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萧景泽皱了皱眉,如果没有谢瑶光先前提醒他,又给了他那么一份名单的话,本日萧承和所请,他十有□□会应下来,而到时候萧承和所给他的本相,定然不会是他想看到的那样。

“自古民不告官,那是因为民弱官强,百姓们都惊骇朝廷命官的严肃和权势,如果民告了官,那么定然是这冤情藏在内心,无处可申。”萧承和在朝堂之上侃侃而谈,笑道:“本王天然是信得过关内侯的为人,他击退匈奴,护我大安国土,是百年不遇之功臣,但是这民言也不能不听,此事还要由皇上圣裁。”

凌元照面无神采,听到天子唤他,拱了拱手,道:“身正不怕影子斜,臣无话可说。”

孟兆宇与黄迁对视一眼,面面相觑,这两位御史都是豪门士子出身,还都未曾娶妻,典范的一人吃饱百口不饿,天然想不到一个世家大族是如何得以持续基业的。

凌元辰却有些站不住了,他冲动地走出步队,朝坐在龙椅上的萧景泽行了礼,道:“诸位御史一张嘴,高低嘴皮子一碰,便能将黑的说成白的,好的说成坏的,尔等是我大安的官员,不是那贩子恶棍,黄御史和孟御史如果想参奏关内侯,尽管拿出证据来,借着关内侯儿子的满月酒做文章,莫非你们家逢年过节分歧人走礼?还是说。你们没甚么分缘,以是没人肯跟你们来往,才眼红关内侯嫡子的满月酒来宾盈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