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游戏竞技 - 鼎宋 - 第一章 华阳神童

第一章 华阳神童[第1页/共2页]

世人低声叽叽咕咕交换着,传授皱眉:“这王二……”

“地龙翻身啦!”

“这还用你说!?”

中间一个学官点头:“华阳范九郎,几位饱儒都称他作介甫再世,以是得了个‘范小石’的诨号。”

他仍有不解:“可只是如此,怎能让世人噤若寒蝉?”

另一人叹道:“我等纯儒,在黉舍里照本宣科还行,要论辩义理,不免直抒胸怀,恐非安妥之事。”

另一学官深有同感:“八岁就将家中藏书倒背如流,十二岁诵全石室十二经,到现在已是读书破万卷,是真的过目不忘!原觉得张松背孟德新书只是平话人虚言,可王二倒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石室十二经,那但是一百多万字!而未满束发之年,就已读书破万卷,更是耸人听闻。传授鲜明动容:“这般强记,实在骇人……”

青袍学官恰是府学传授,拂须唏嘘道:“是啊,这世道……”

话音刚落,像是一勺水浇上炭盆,喧哗噗哧燃烧。范九现身时,四周还是嗡嗡群情,而又一个身影的呈现,却让半条街都静了下来。传授手遮凉棚,引颈打望,并没重视到,摆布两个学官神采微微泛白,呼吸也压轻了。

一黑一白两少年来到学官前,刚取出写着父亲名讳、家世出身和包管人的籍状,本如夏季热浪的鼓噪蓦地一变,嗡嗡群情声会聚成秋风,让人不由自主地要打寒噤。正要接他俩籍状的青袍学官都是一愣,手臂伸着,目光却跨过他们,直直落向又一个少年。

青袍学官的目光在宇文鲜于两少身上滑了一下,挥手表示他们入祠堂,再看住范九,神采沉郁下来:“介甫再世……是要这世道乱上加乱么?”

入秋是成都府学新学年的开端,十年前朝廷罢了科举,以黉舍取士,自那以后,大宋的士子们都不得不投身黉舍,在无尽学海中苦苦搏浪。

“现在才十四岁,年年公试都能得上上等的话,十八岁太学上舍落第也不是没能够的!”

睽睽众目下,牌坊上的厚厚木匾额终究抖落下来,咚的一声,直直砸在王二的头上。“庠序千秋”四个大字分作两截,挡住了仆倒在地的少年。

上至半百老暮,下至弱冠少年,士子们一个个跨过牌坊,向府学的学官递交籍状,再入文翁祠祭拜。

“本地保正把他当望哨用,靠他抓了不知多少小贼,客岁还坏了个命妇的名节,倒是那妇人本身坏了,被他捅出来的。”

二柱一间一楼的乌头门,也就是牌坊高高立着,牌坊的木制匾额上写“庠序千秋”四个大字,前面就是古朴的文翁祠。文翁祠旁那片隐于郁郁古林下的修建,前身是西汉蜀守文党文仲翁所建的石室精舍,现在则是成都府学。

传授正在惊奇,待这少年几步行来,心中也是格登一跳。

看客里有人忍不住这压抑之气,拍着巴掌开口了,可等来的不是应和,而是道道鄙夷的目光。

此时以牌坊为中间,文翁祠旁已围满了人,男女长幼都有,麻衣丝帛、长衫短褐挤作一堆。牌坊下更有身穿青袍公服的官人叉手而立,方顶幞头的长长硬翅悠悠晃着,与四周的民人一同翘首盼望。

鼓噪声复兴,本来投在他身上的目光刹时转移,不但声浪更高,还异化着女子的叫喊。连一向古井无波的学官们都微微垫脚,在人群中找着某个身影。

“六岁识千字,九岁诵全三经,鲜于七郎如许的神童,百里也难出一个!”

“来了来了!”

身边一报酬难隧道:“传授,如果暮年兴诗赋时,倒是无妨,可现在是经义策问之世。这一辈士子都是读新学义理长大的,范九年纪虽小,经义之学却不容小觑……”

学官语气里带着较着的忐忑不安,该是正为王二即将成为他们的门生而头痛。

“小小年纪就风采过人,过得两年,怕不长成个赛潘安!”

见到这个短褐少年,白衣少年十六郎的潇逸之气也散了,挠头道:“范小石啊……”

跟平常有些分歧,城东大慈寺不复昔日的喧哗,竟然还能听到和尚们敲木鱼的声音,城中西南角的成都府学却熙熙攘攘,有如阛阓,本来的琅琅诵书声也没了,只听得阵阵鼓噪。

这是个很浅显的少年,虽因要入府学而束了发,稚气却没完整消逝,边幅不过平常的眉清目秀,穿着也普浅显通,粗看并不如何起眼。

摆布学官嗯咳一声,青袍学官也认识到本身讲错,改口道:“出身微寒,才高八斗,自不免孤介桀骜。不经磨砺不成才,这一次还是设法挡住他,让他去县学多学一年吧。”

“华阳神童来了!”

蜀人好学,蜀士多才,不提眉州三苏,仅仅只是华阳一县,就有四世十榜落第的华阳王氏,有三世落第的宇文家,另有两代修史的范家,华阴文盛,天然也是神童辈出。近些年崛起的几位神童,恰是令华阳人自大的新一代文曲星。府学前聚起的人潮里,很多都是来见地神童风采,沾沾文曲星气的功德之人。

【宋朝汗青质料太混乱,冲突之处颇多,比方成都的玉局化,也就是玉局观,很多质料都说是在城北,可按照唐时闻名羽士杜光庭的记叙,以及苏东坡《送戴蒙赴成都玉局观将老焉》一诗所述,起码唐宋所言的玉局观是在城西南。近似的例子太多,匪头对这些细节都会作对比考据,考据不出的,匪头就任选了。】

“好姣美的小郎君!”

尖叫四起,看客们坐的坐,趴的趴,街道摆布的房屋淅淅沥沥抖下屋瓦,文翁祠前这座牌坊,更像是风中败柳,以较着可见的角度摇摆着。

接过宇文鲜于两人的籍状,青袍学官的目光还是放在那麻衣少年身上,嘴里嘀咕道:“那就是范九?”

三个字刚出口,王二摇摆起来,有那么一刹时,很多人还觉得这王二是要犯风疾了,可发晕的感受和发软的双腿提示他们,这不是王二的事,而是……地动!

“王二当然是神童,神童里的神童!”

王二步入牌坊下,眨了眨眼睛,愣愣取出籍状,开口时嗓音清冷,近于非人:“门生姓王名……”

鼓噪声纷杂响起,如无形罡风,刮得阿谁学子身形也微微佝偻起来,让他那矮小身躯变得更惹眼了。

“宇文十六郎!”

“七岁作诗,九岁作画,十岁诵全六经,十二岁书法羞跑了蒙师,甚么是神童,这才是神童!”

“换在百年前,这十六郎当与晏殊齐肩!”

这下不止是乡党在鼓噪,连旁人都手舞足蹈起来,而那宇文十六郎一手牵住鲜于七郎,一手摆布号召不断,白净超脱的脸上笑意盈盈,很多勇于抛头露面凑热烈的民妇都被羞得掩面自惭。

传授脑筋转了一圈,一股寒气蓦地从尾椎直窜后颈,这个王二,的确就是面照妖镜啊。在他面前,就没人敢在言行上粗心,怕落下把柄,被别人掏了去。怪不得那些看客也没了声响,都是不肯入了王二“青睐”,今后招来甚么费事,还不知祸从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