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案首[第2页/共2页]
许静瑜打发了府台衙门报喜的仆人,回到正堂,听到这句话恰好接上:“德州许氏家学有位孔先生是族长从曲阜延请的大儒,学问踏实,循循善诱,确切当得起好徒弟的赞誉。不过捷哥此前在七奶奶的教诲下也念了几百字在肚子里,以是念起书来停顿神速。”
“二爷爷,这个没甚么的,您到农户家里走过几次就晓得了。他们常日里省吃俭用,万一赶上荒年,打的粮食不敷交租,百口都要饿肚子,极度的时候还要饿死人。我实在感觉仅仅怜悯是远远不敷的,就算地主肯减租,一家一户的力量也微不敷道。朝廷应当拿出体例,让耕者有其田贫者有衣食,但是我不知如何做.就是因为想不出来详细办法,只能写成如许,我还感觉写虚了。”
老侯爷点点头,有这回事,但是老八说的阿谁意义和他白叟家内心想的美满是两回事好不好?他觉得捷哥不过是比同龄孩子多认了三五八个字罢了,如何这就竟然童生了?
老侯爷不由叹了口气:“这一阵为了庆哥,我心上像压了块大石头似的,短精力啊。不过想借此闹腾闹腾,你还拦在头里。“
老侯爷最喜好听这类话,笑眯了眼,“好好,书香家世好,我就喜好后辈读书长进。传话给你大太太,人家赌个棋都唱十五天戏,咱家里出了这等丧事,也唱上十五天戏。“
屋里的丫头嬷嬷们轰然喝采,立即就有人要出去传话,许萱河从速拦住了。
静琇的制艺端整大气,思路平和清楚,有许萱河的好熏陶。与捷哥的文章一比,立即就显出视野不敷的缺点,文章离开实际,只在贤人谈吐里几次,因此论传闻理都有点浮泛,较着不敷丰富。
叔侄俩退下去书房默写考卷,许静瑜趁机把石仙耕要收捷哥为徒的事情禀告了长辈,老侯爷和许萱海兄弟都是又惊又喜。
许萱河发笑着回道:“您忘了,从德州返来的时候老八就说过,捷哥在读书上天禀过人,德州家学的孔徒弟曲直阜请来的名师,对捷哥爱如掌珍,专门为他一人授业解惑。”
“现在的童生好考了么?不消做文章了?”
许萱海也说:“没错,静琇、捷哥都是侯府子孙,不管长房二房,嫡生庶生,走出门去都是姓许的。将来长大了,家里有事,或者见谁不学好,他们俩还能袖手不管?”
一屋里人都乐了。
捷哥说:“如果没去德州,碰到这篇文,我只能袖手了。幸亏客岁德州大旱,八叔几近每天带着我在耕户家里做客,听他们说话谈天想体例,我对稼穑才有根基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