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农家幺妹 - 第106章 新家

第106章 新家[第1页/共2页]

许老先生抚着胡子笑了,“小女娃还认字,好呀!”

许老先生点了点头,“如此好学,如果男孩就送到我书院里。”

许老先生就指着案上的一张大纸问:“你们看可好?”

宁清还一向住在娘家,此时便也进了屋子,“爹去了马驿镇?如何没奉告我一声?”

宁婉固然来过许家很多次,但是她第一次踏入许家的院门,穿过天井,从正旁的小道绕到后院,老仆将他们带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这里也是许老先生传授门生的处所,实在还另有一道小门开在后院,为的是常日门生们出入便利。

林家二老决定收铺子的心并不是才有的,他们早将一应很多后续的事情都办理安妥,眼下归心似箭,早商定三日内搬走,当时宁家便来收屋子。

是以便更加欢畅,指结案上的字讲给他们,“以是我给你们铺子写匾,就想着万事以德为先,第一次字就‘德’,也是提示你们将来做买卖也不要健忘本心;第二个‘聚’字,是源于太史公的‘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崩溃。’辐凑就是‘聚’;至于这个‘丰’字,最是美意头,还是丰茂之解。”

宁婉懂了,其实在她先前的梦里她也多次可惜本身不是男孩,才使得家里受了欺负,但是厥后她靠着本身将日子超出越好,也就不悔怨了,是以就说:“老先生,我有一个弟弟,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送他过来跟老先生读书明理。”

宁梁承诺着,“我们初六畴昔,到了十四回家接你和石头,十五中午时请灶神,在新家正式开仗,十六那天请亲戚朋友到家里用饭。”

半晌,宁梁父女便留下年礼起家告别,“打搅老先生这么久,也该走了。”

宁家的这处新屋子正在马驿镇南北主街最中间的位置,街面上是三开间的门面,大门开在正中,除了四根大红柱子以外全数打通,对着门是排成一字形的柜台,柜台内里又有一排排的货架子,货架间一扇小门通向院内。

到了初六,宁婉和爹拉了三头驴子,带了很多行李物品去了马驿镇。

宁婉实在不算是没见过世面了,但是初到许老先生的书房,另有些严峻,她不晓得本身为甚么严峻,或许是因为满屋子堆得满满的书?或许是书房里端肃的氛围?还是因为她不再像畴昔一样到许家送浆洗过的衣裳,或者卖野菜?

宁婉健忘埋没了,就笑着说:“记帐时识了几个字。”

小院的正屋是朝东的,也是三间,两侧各有两间配房,一张石桌,几个石凳,中间搭着葡萄架子,很有几分意趣。

宁梁初听宁清将租房的事瞒住自家人,老是不欢畅,才拿话说她一句,就听女儿又提及糊口的艰巨,心便软了,“房租的事,你和半子归去筹议吧。”他本意倒不是赶人,但宁清听在内心,就感觉本身的事情滑瞒了爹,现在爹天然不喜她多管家里的事,只好退了下去。

宁梁和宁婉上前行了礼拜了年方才坐下,“有劳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正拿着一本书在看,见他们出去就笑着点头,“坐吧,来取匾?”

眼下宁婉只当没有看到宁清失落的神采,换了过年做的新衣裳跟着爹去了许老先生家。当时买铺子的时候,许老先生承诺了给铺子取名写匾的,恰是让他们本日去取的。

宁梁是极朴素的人,是以倒从没想过如果婉儿是男孩就好了,是以就说:“固然是女孩,可也一样无能,家里的事都是她担着呢。”

实在自从宁清搬到了娘家,他们那里另有甚么用度?从大人到孩子,吃穿都是宁家的,人为几近一文不差地攒了下来,当然还要加上房租,并不是小数量。这大半年宁清一点点地将铜钱换成了银子,再将碎银子倾成银锭,加上她当年的陪嫁和自刘家分炊所得,打了一个二十五两的细丝银锭,密密地收了起来,除了他们伉俪再没有人晓得的。

宁梁听了也懂了,“虎台县里买卖最好的绸缎铺子就叫瑞泓丰,也是有一个丰字,买卖才如此之好的,真是多谢许老先生了!”

宁清的屋子租了出去,却在娘家守口如瓶,宁家人自是不晓得的,但不想明天宁梁和宁婉去马驿镇里看屋子,却正巧碰到了刘家的人,便将租客引来请宁梁传话,他们方才明白为甚么宁清很少回马驿镇,就是回了每次也都会当日返来。

许老先生实在是见宁婉肯学,可惜她不是男孩不能读书考学,见宁梁并没有明白,就一笑道:“如此亦好。”

宁清听了脸也有些红,屋子租出去如许的大事本不该该瞒着爹娘的,但是她为了把本身的环境说得更不幸些,便将房钱的一事完整不提。现在爹听了动静,天然是不欢畅。

许老先生也不甚留,“想必你们正忙着新铺子的事,就去吧。”

女后代婿在娘家帮手做事,住在家里也没甚么,宁梁和于氏天然是承诺的,但是在分屋子的时候,将朝南的配房分给了宁婉,却让二女儿和二半子住在朝北的配房里。分歧于东西配房相差未几,南北屋子不管是光钱敞亮,还是和缓温馨等各方面都差得很多,但这一次宁清却没有与宁婉争抢,她晓得挣不过的。

筹议好了,一家人就先放下铺子的事过年。这是宁家第二个好年景了,家里吃穿用样样都不缺,每人都欢声笑语的。就是一贯喜好不平的宁清也挑不出甚么不敷之处,一向笑嘻嘻的。这个年她与丈夫只在大年三十去了刘家,月朔便又回三家村娘家。

隶书非常合适写匾,无形间就有一种高雅、端庄、华丽的气势,令人无端地佩服,“德聚丰”三个斗大的黑字当即就印在宁婉的内心了,“真是好名字!”

一个饱读经籍的老先生,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男人,中间又有宁婉笑语晏晏,倒在一处说得风趣。

宁梁就很对劲地说:“婉儿常跟我去县城,每见了铺子上面的匾就一个个地问人家念甚么,现在公然会看匾了。”

宁梁就说:“我们看铺子去了,恰好你们屋子的租客也找了过来,让我向你讨情将房钱脱期几日,我没承诺,只说女后代婿的事我做不了主。”

于氏只怕如许的两件大事做不好,对将来家里的买卖倒霉,是以与宁梁当真数着新房的几间屋子,又叮咛他,“固然没有那么多盏油灯,但是拿碗盛了油泡上灯蕊也是一样用的,到时候你必然记得每间屋都点上一盏灯!再把灶火烧得旺旺的。”

穿过正屋,前面又有一个大院子,靠着正房前面的几间倒座儿是堆栈,又有院墙围起来的一大片空位,先前林家便在这里放一些货色。当时看铺子时宁家也看中了这里,不但能放货,又能晒菜,也有空位搭棚子养毛驴。

这些也都是按端方办的,初五之前是甚么都不能做的,过了初五,也就是破五了,才气做事,恰好筹措搬场,到新家请神待客,然后才气看皇历选谷旦开门做买卖。

宁家父女回了家也顾不上歇着,而是筹议起铺子的事,于氏听这父女去了一次马驿镇便将铺子买好了,非常地猎奇,免不了问东问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