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都市娱乐 - 医学三字经 - 第2章

第2章[第4页/共5页]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青龙辈 撤其藩 此方解表,兼能利水,治表里合邪,以两撤之。

红紫色 郑卫音 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下损由 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成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成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分,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桂苓类 肾气论 仲景云∶气短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六淫逼 经道摇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动摇。

一虫痛 乌梅丸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胃阴展 贲门宽 如膏如脂,叠积胃底,即胃阴也。久隔之人,则胃阴亡矣。高鼓峰云∶治隔一阳明尽之,阳明者胃也。但使胃阴充拓,在上之贲门宽展,则食品入;鄙人之幽门、阑门津润,则二便不闭,而隔症愈矣。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长沙室 尚彷徨 数子虽曰私淑长沙,升堂有人,而入室者少矣!惟韵伯 能宪章 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着《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凉泻法 令瘀销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不成废。但古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芨、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觉得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昌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分歧者,当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隔食病 津液干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别名隔者,以食品不下而隔绝也。津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合而言 小家伎 虞天民云∶前人论中风,言其症也。三子论中风,言其因也。盖因气、因湿、因火,挟风而作,何尝有真中、类中之分。

八冷痛 理中全 冷痛∶身凉、脉细、口中和,宜理中汤,加附子、肉桂主之。兼呕者,吴茱萸汤主之。

长沙法 细而精 《金匮》痰饮咳嗽治法,宜熟读之。

姜细味 一齐烹 《金匮》治痰饮咳嗽,不太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人不成不沉思其故也。徐忠可《金匮辨注》有论。

若舍风 非其治 既名中风,则不成舍风而别治也。

热偏盛 加清冷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肺最重 胃非轻 《内经》虽分五脏诸咳,而所尤重者,在聚于胃关于肺六字。盖胃中水谷之气,不能如雾上蒸于肺,而转溉诸脏,只是留积于胃中,随热气而化为痰,随寒气而化为饮。胃中既为痰饮所滞,则输肺之气亦必不清,而为诸咳之患矣。

虚痨第三

咳嗽第四

平冲逆 泄奔豚 冲气上逆,宜小半夏加茯苓汤以降之。奔豚症初起,脐下动气,久则上逆冲心,宜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安之。

三气痛 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不为中 名为类 中者,自外而入于内也。此三者,既非外来之风,则不成仍名为中,时贤名为类中风。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温燥行 升清气 如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常山入 力倍强 小柴胡汤加常山二三钱。俗云邪未净不成用常山以截之。不知常山非截邪之品,乃驱邪外出之品。仲景用其苗,名曰蜀漆。

虚痨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慌、梦遗、来往寒热、怠惰、嗜卧、倦怠、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病中良 勿过分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成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过分,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诸方论 要拳拳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腹满痛而下利者,虚也。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此以下利而知其虚也。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闭痛而不发热者,宜浓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痛而兼发热者,宜浓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实在也。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成不讲也。

垂体例 立津梁 仲师,医中之贤人也。儒者不能舍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医治。

李唐后 有令媛 唐・孙思邈,华原人,隐居太白山。着《令媛方》《令媛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订,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企图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补天手 十二方 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 芍桂酒汤、桂枝加黄 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 汤。

归脾汤 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并用之。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胀满蛊胀第十二(水肿参看)

阳水盛 加通防 五皮饮加木通、防己、赤小豆之类。

日一发 亦无伤 邪浅则一日一作,邪深则二日一作。

若黄土 实翘翘 粪后下血为远血,《金匮》用黄土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