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1页/共6页]
加减小柴胡汤 治发热咳嗽。
即理中汤加附子三钱。治反胃,加茯苓四钱,甘草减半。
石水
大黄(非常,蒸) 黄芩(二两) 甘草(三两) 桃仁(一升) 杏仁(一升) 芍药(四两) 干漆(二两) 干地黄(十两) 虻虫(一升) 水蛭(一百个) 蛴螬(一升) 虫(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愚按∶以搜血之品,为补血之用,仿于《内经》四乌 骨一 茹丸。张路玉以此丸药料及鲍鱼入绒毛鸡腹内,黄酒、童便煮烂,汁干,将鸡去骨取肉,同诸药悬火上烘干为末,加炼蜜为丸。每服二钱,以黄酒送下,日三服。代 虫丸甚妥。
六味地黄丸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凡统统吐血、下血、咳嗽、不眠、骨蒸、遗精、淋浊,属于阴虚者,无不统治之。
水肿方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半夏(各二钱) 陈皮 炙草(各一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水二杯,煎八分服。治反胃,宜加附子二钱,丁香、藿香、砂仁各一钱。
丹参饮 治气度诸痛神验,妇人更宜。亦属血痛。亦可通治诸痛。
水之正伏也。其脉迟者,水属阴也。外证自喘者,阴甚于下,不复与胸中之阳气相调,水气格阳而喘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大诸证,《金匮》未言,无不俱见。
甘草干姜汤(《金匮》)炙甘草(四钱) 干姜(二钱,炮)水二杯,煎八分服。
归脾汤 此方补养后天第一药。治食少、不眠、怔忡,吐血下血,大便或溏或秘,妄梦健忘,七情所伤,遗精带浊,及女子不月等证。
方见《伤寒》。
水肿方
麦门冬(二钱,去心) 桔梗 桑根皮 半夏 生地黄 紫菀茸 竹茹(各一钱) 麻黄(七分)甘草(五分,炙) 五味子(十粒,研) 生姜(一片)上十一味,水煎,空心折。
小青龙汤方见《伤寒》。
三一承气汤大黄 芒硝 甘草 浓朴 枳实(各一钱)水二杯,煎八分服。按此方太峻,姑存之以备参考。
此症是心肾不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桂、甘、姜、枣以和其上,而复用麻黄、细辛、附子少阴的剂以治其下,庶高低交通而病愈。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也。
人参败毒散 喻嘉言最重此方,令微汗则阳气升,而陷者举矣。此法时医不讲,余每用此方加陈仓米四钱,或加黄芩、黄连,屡用屡效。
栝蒌薤白白酒汤(《金匮》) 治胸痹喘气咳唾,胸背痛,寸沉迟,关上小紧。
吴茱萸(二钱五分,汤泡) 人参(一钱五分) 大枣(五枚) 生姜(三钱,切片)水二杯,煎八分,温服。
巴豆(六枚,每枚分作两片) 牙皂(三钱,切) 明矾(一两)先将矾化开,却入二味搅匀,待矾枯为末,每用三分吹喉中。痰盛者灯芯汤下五分,在喉即吐,在膈即下。
桂枝(二钱) 桃仁(十七枚,去皮尖) 大黄(四钱) 芒硝(七分) 甘草(七分)水二杯,煎八分,去滓,入硝二沸,温服。
十枣汤 治水饮作痛。峻剂,不成轻用。
一物瓜蒂汤(《金匮》)瓜蒂(二十个)水二杯,煎八分服。
生脉散 却暑良方。
炙甘草汤(《金匮》) 肺燥、肺痿、咽痛、脉代等证。
防己 桂枝 黄 (各三钱) 茯苓(六钱) 炙草(一钱)水三杯,煎八分服,日夜作三服。
风水
补中益气汤 治劳役饥饱过分,致伤元气,气虚而风中之。此类中民风中虚证,更有七气上逆,亦名誉中,宜越鞠丸之类。
白虎汤(仲景) 治伤暑大渴、大汗之证。
理中汤 治冷痛。
大建中汤(《金匮》) 治胸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高低痛不成触近。
侯氏黑散(《金匮》)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敷者。《外台》治风癫。
灶心黄土(八钱,原方四钱) 生地 黄芩 甘草 阿胶 白术 附子(炮,各一钱五分)水三杯,煎八分服。
桂枝(五分,补表虚) 麻黄(去外寒) 黄 (实表益卫) 炙甘草(补脾) 白芍(安太阴)人参(益元气而实表) 麦冬(补肺气,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安肺气) 当归(五分,和血养血)水煎,热服。按此方以解表为止血,是东垣之巧思幸中,非有定识也。观其每味自注药性,俱悖圣经,便知其陋。
半夏 浓朴 茯苓(各三钱) 紫苏叶(一钱)加生姜三片,水二杯,煎八分服。
小续命汤(《令媛》) 中风总方。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石与铫子普通红,用钳取石,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细) 禹余粮石(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真假,入下项。治水妙在转输,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搀扶,故虚人白叟亦可服。
菊花(四两) 白术 防风(各一两) 桔梗(八钱) 细辛 茯苓 牡蛎 人参 矾石 当归川芎 干姜 桂枝(各三钱) 黄芩(五钱)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约有八分,余每用一钱五分,日二服,温酒调服。忌统统鱼肉、大蒜,宜常冷食,六旬日止,热即下矣。
稀涎散 治中风口噤,并治单蛾、双蛾。
小青龙汤 治统统咳嗽。方见《伤寒》。方中随寒热真假加减。唯细辛、干姜、五味三药不去,读《金匮》者自知。
五灵脂(醋炒) 蒲黄(各一两)共研末。每服三钱,以醋汤送下,日二服。
苏子降气汤 治上盛下虚,气喘等证。
小柴胡汤 统统疟病俱治。
黑锡丹 治脾肾虚冷,上实下虚,奔豚,五种水气,中风痰潮危急。
禹余粮丸(《三因》) 治十肿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急,小便倒霉,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臌胀之要药)。
杏子汤 脉浮者为风水,发其汗即已。方阙,或云即甘草麻黄汤加杏仁。
茯苓(六钱) 桂枝 甘草(炙,各二钱) 大枣(四枚)用甘澜水三杯半,先煎茯苓至二杯,入诸药,煎七分服。作甘澜水法∶取长流水扬之数百遍,或千遍愈妙。
吴茱萸汤方见《亲信痛》。
附隔食体例∶《人镜经》曰∶《内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盖足太阳膀胱经,水道不可;手太阳小肠经,津液干枯;足阳明胃经,燥粪结聚。以是饮食拒而不入,纵入太仓,还出喉咙。夫肠胃一日一便,乃常度也。今五七日不便,陈物不去,新物不纳,宜用三一承气汤节次下之,后用脂麻饮啜之。陈腐去而肠胃洁, 瘕尽而营卫昌,饮食自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