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1页/共1页]

韩信戴德老婆婆的故事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

[3]司彻:掌管税收的官职。

调剂很大的痛恨,必定还留不足怨,如许怎能算妥当处理的体例呢?

译文

1.本章申明大道无亲疏,执道而行的贤人和有德之民气存宽大,以德抑怨,其涵养如六合包养万物。

--河上公

和大怨,必不足怨,

[1]契:左券。

--邵若愚

为政以德,则民自无怨。苟不以德,而刚烈多欲,取之不以度,使之不以时,则民怨。

--范应元

[5]善人:有德行的人。

荣幸的是,在他常常垂钓的处所,有很多清衣洗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此中有一个老婆婆很怜悯韩信的遭受,不竭地布施他,常常给他饭吃。

在最困难时,获得她的忘我恩德,韩信非常感激,对她说:"将来我必然要重重地酬谢您。"老婆婆只是一笑,说:"我做这些,并不是为了图你此后的酬谢,是很天然的行动。"厥后,韩信帮刘邦打下天下,获得高位和重赏,位极人臣,日子过得很风景。但贰内心,始终没有健忘阿谁帮忙过本身的老婆婆。因而,他命人拿着美酒、美食和一千两黄金去找那位老婆婆,但如何也找不到了。因而,他只幸亏那处所树起一块石碑以作记念。

注释

天道无亲[4],常与善人[5]。

2.一小我有无涵养,最大的表现就是他的胸怀。有广漠胸怀者能涵养万物,宽大豁达,善解人意,博爱大众。如许的人,常常成绩更高,这也是巨人与庸人的辨别之地点。

大道没有亲疏,永久伴跟着德善之人。

当时,为体味决温饱,韩信常去垂钓。但是,他运气老是不好,常钓不到鱼,以是常常忍耐饥饿之苦。

有德之君,司察契信罢了。无德之君,背其契信,司人所失。

有德司契,无德司法。

前人校注

此章教人克己修为,笃慎自守。和怨于人,而不自取之也。善修己者,自潜自固,不亲于人。如是可觉得善矣。一亲于人,则有怨于人,不亲则不怨矣。

韩信因为帮忙刘邦打下天下,遭到封赏。但在当初,他倒是一个穷孩子,并且曾流浪,差点活不下去了。

是以贤人保存借券的存根,但不逼迫人了偿。

--憨山德清

贤人偶然之德,但施而不责报。故如贷之执左契,虽有而若无也。

--苏辙

3.一小我如果凡事斤斤计算,耿耿于怀,不能亏损容人,也不能谅解人,宽己严人,那么他不会讨人喜好,也不会有大的生长。因为他太无私局促,品德涵养都不能让人尊敬。

典范故事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在韩信流浪时,上天不让他死,而让他碰到这位老婆婆,显现出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道爱养万物之道。而当韩信发财后,他不忘本,不健忘当初的仇人,因而千方百计寻觅仇人,申明他知恩图报,不负当初老婆婆的互助之恩,而那位老婆婆呢?当初帮忙韩信是天然的行动,并不图甚么,以是也不企求他回报。最后韩信找不到她,也是她这个美德的表现。而她虽不着名,也未现身,但终究因为韩信,而名留青史。这何尝不是上天对她的一份施恩呢!

--纯阳真人

[2]责:讨取债务。

安可觉得善?

有德者就像保存借券的贤人那样宽大,无德者就像征税的人那样刻薄。

解读心得

天道无亲,唯善人则与之。契之忘我,亦犹是也。唯合司契得之矣。

[4]无亲:没有亲疏。

有道者如司左契,物来自命合,此天之道也。无德者如司左彻,彻物责备,此人之道也。天道无亲疏,常与善行有为之人。

--邓琦三

是以贤人执左契[1],而不责[2]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