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0142[第2页/共2页]
蒙古族婚俗是多妻制,老婆的数量多少则视家庭财力而定。“一小我如果不采办老婆,他就不能有老婆”,聘礼的代价“更象是由一方出售和另一方采购的一种物品的代价”〔1〕(p8,121)。受此婚俗的影响,元朝布衣阶层的男娶女嫁完整成了□□裸的买卖买卖,媒人亦如牙人。正如《历代名臣奏议》卷六中元人郑介夫所言:“今之嫁女者首要财帛,与估卖驱口无异。”家长将嫁女作为可赚一笔聘礼补助家用不敷的买卖。倘使订婚后不幸男家财产式微,原拟财钱不能办足,女家便不允婚娶,违负原约转行别嫁。悔亲者中乃至有领讫财礼后,半子出外打工,父亲又暗里将女凭媒说合转嫁别人二次受讫财礼的;有将订婚之女转招半子,两次受财礼的;有将已嫁女唤回娘家再聘别人的。固然法律制定有聘财品级数量和奖惩悔婚的条目〔2〕(卷18《户部四》),此风仍愈演愈烈,州县习以成俗。若妇女丧夫,两边家长更争相再醮孀妇二次受财,涓滴不顾及守丧者服孝未除,更不睬会当事人的哀思表情。如河南府宜阳县石村韩阿巩不介弟妻韩赵奴为弟守服,二次受讫财物依理结婚〔2〕(卷18《户部四》)。如此服内受财再醮者比比皆是。而迫于经济的困顿将亲生女儿嫁与养子、义子为妻,或采纳平辈交门换亲、异辈换亲,或将女儿卖作童养媳的环境在布衣社会更加风行。如彰德路安阳县高唤奴就是父母下财为儿子李伴姐买的童养媳,其童养至13岁才结婚〔2〕(卷18《户部四》)。又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的窦娥也是为了抵债,7岁被父授予放高利贷的蔡婆婆当童养媳,至17岁与蔡氏子结婚。在布衣社会的婚姻中,妇女美满是两边家庭的买卖买卖之物和经济筹马。
本文摘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作者:徐适端,原题:《元朝布衣妇女婚姻糊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