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0142[第2页/共3页]
至元,有节妇马氏乳疡不医,可窥后之妇女有病讳医或端赖药婆、师婆;贞节意識已内化于女子心靈。
【明是奖勵贞节最力的期间。】女教册本有徐皇后的《内训》、解缙(1369-1415)《古今列女传》;内容并没有超越汉朝之以德教为主。但女子之聪明却与时并进、女子之*亦随之大增。明人遂感予女子讀书之伤害。明末,大多數人都不予女子讀书。呂坤(1536-1618)云:
在室女代亡父担当一半应分族产,余半没官。
至論留女儿在家为之招赘婿(靠女人持续家庭除招赘婿,可收养族人以外的3岁或以下的亲戚),赘婿多以贫家入赘助营财产,可得三成财产(亦有与族人因此产生抵触例)。宋元已婚妇女对夫族及娘家均有相互依存之干系。【宋人以为伉俪可分开,已婚女子与娘家却不能分开】﹝赵鼎臣《竹隐畸士集》卷14,页1上-4下﹞,妇女并未因浙江浦江《郑氏标准》﹝天子旌表之家规族训范本﹞所定禮教,婚后须堵截妇女与娘家之干系,实则刚好相反。母系亲族常帮手出嫁之孤寡:大则措置财产胶葛,小则作些经济援助,皆是情面之常。他如归宗寡居以事兄嫂;或丧夫后带后代回娘野生;【乃至有回娘家管财产等例】。
理論上,私妓买卖是有刻日的。袁州娼女冯姸母谢氏至郡守处陈狀道:
入明后蒙古子孙流寓中国的,令地点编入户籍。在都城的编为樂户,在州邑的编为丐户,糊口一落千丈。《三风十愆记》叙常熟丐户之妇女糊口:
女教既照应禮法,法律方面,先有洪武元年(1368)的诏令:
再嫁则失原夫家财产处罚权(宋母子或兄弟姊妹间争产案倒有的是,南宋寡母在堂即予分炊,寡母得养老田。金元律无禁父母在而分产,兄弟争产案例较多,亦反应妇女﹝不管是女、妻、母﹞财产权不受元律庇护之征象)
明末温璜(1585-1645)笔錄其母陸氏平生训言成《温氏母训》亦云:
【宋律妻财非族财】,在婚书上列明。【一旦離婚可自行带走嫁奁。】金元今后,婚姻之买卖性浓,妇女被视作家属财产一部分。至元八年(1271)前,夫死归宗妻得嫁妆之三分之一。大德七年(1303)除无端出妻,妇女再醮或归宗、孀妇再嫁,俱失私有财产权,故守节最符合经济原则。【元拔除孀妇携原嫁奁再醮的权力】,这使得她们不但不受娘家的欢迎,同时也减低她们在婚姻市场上的代价与再婚的机率:相反,孀妇的夫家却更有动机为夺产而逼迫孀妇再嫁。元既禁孀妇再嫁,復以封赠限定、再嫁由翁姑主婚。相对宋神宗朝(1068-1085)打消命妇不能再嫁之规定,南宋妇不以其再嫁被解除在受封名单外(为落实孝道精力)。就越显元律之逆转。宋妇女或有托媒再嫁、或由兄长主婚等人道化嘉话。
宋朝女儿已婚未婚对其在父家产业获得之体例与数量俱有差别,分五项言之。
自南宋,官方接生者清一色是女性。大抵是兩性打仗忌讳加强,使得女性医療职员更显首要。異乎儒者之记录,稳婆之正面形象与实际之首要性都可見诸宋明驰名医家笔下。女性不若男性可受训医科,西方学者却谓传统中国的助财产相称发财(明曾旌表闽县节妇程姐原是女巫)。
尼姑、道姑以是削发入道,除宗教信奉,多数是婚姻或家庭的启事。女子有以诵经、茹素保持家庭调和(反衬男人难窒欲)女子奉佛众。削发为尼启事有守寡;被骗婚;或被指冲犯孤辰、不宜婚嫁、被休、或为先人祈福(父母筹钱为买度牒)。从宋律女子15至明律50方得为尼,具見政权对女性宗教人士之打压。普通老百姓难分尼姑、道姑曾否受足戒。司马光《家仪》、袁采《世范》等家训警告尼姑道姑不能进家门,明显她们是常客,亦見其不为社会所采取。宋比丘尼之社会形象并非如明之将之列入三姑六婆中。寺院糊口以节日如浴佛节或菩萨生日最見热烈;为糊口比丘尼亦会织造手工艺出售。
司马光之女教观是保守的,其《居家杂仪》云:
三姑六婆操纵特别之女性成分,所谓'体格终须是妇女,交搭更便’,串街走巷,或身兼數职的做一些小买卖,处置接生、牵线之事。有诠之为游民成传讯性子,实類今之信息办事行业。三姑之化缘求施,六婆之经济谋生,皆与财帛有关。处置这類事情之妇女,具有自发性积累财产之才气,属于自给自足之糊口形状,有别于普通妇女在糊口上的被动角色。其为家属家训所严诫,固不乏有取财无道之辈,更首要的恐是本日所見有关史料,俱是男性儒者之誊写传播;与士人所撰女性墓志铭多称道妇德可作对比。
【户绝则在室女可担当父产全数(南宋以300贯为上限。)】如有出嫁亲女被出,或归宗(已嫁而归)孀妇无子,与在室女同。若只要出嫁亲女,则可得三分一,余没官。若父母死时有答允分之子,答允分之子纵稍后死,出嫁亲女是一出嫁姊妹成分,无财产秉承权。(亦有弟为维系姊弟交谊而分产予姊者,參《宋史.呂陶传》。)(【元律止有孀妇无子及绝户女﹝不管嫁否﹞,得三分之一,妇女乃不该分产之人】)。
官方孀妇,三十之前夫亡守制,五十今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閭,除免本家差役(《明会典》)。
夫亡无子不再醮。
【贞节自是从兩性共有的德行到女性专属的品德,对宋社会影响尚锌,观乎程颐默许侄媳再醮可知(《近思錄》卷6齐家之道)。
可見兩性强弱,不过是经济权力之安排。元明清把上文所述基层而边沿之妇女图象合称三姑六婆,可分宗教、医療、贸易三种性子分說。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成娶;如何?'伊川先生曰;`然!凡娶,以配身也。若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困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代怕寒饿死,故有是說。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2、離婚权在法律称义绝,即伉俪交谊乖離,其义已绝之意。构成义绝之事由包含兩姓间之相殴或亂`倫(《宋刑统》卷十四,户婚律),可見义绝具极首要之家属意义:因婚姻目标在结二姓之好;若二姓间产生抵触,便落空婚姻之立意,以义绝令離,实理有当然。3、至于和離,是诸離婚项目中较具小我意志者,即和谈仳離,女方可主动提出,亦须男方写離书付女方始算建立。和離则男可取回聘禮、女于宋仍可取回嫁妆;备案官府,男婚女嫁,各不相干。4、夫離家久经不归:在北宋原有'夫亡(失落)六年再醮’之制。至真宗朝(998-1021)因有贪骗嫁妆后不归者,改成:夫挟财失落者,妻可依法離婚,不必等六年之限。南宋宽至三年期,惟男方不能要回聘财。《鸡肋篇》载宋金交兵时一兵妻主意向南征的丈夫提出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