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都市娱乐 - 医学三字经 - 第2章

第2章[第1页/共5页]

又胸痹 非偶尔 胸膺之上,人身之太空也。宗气积于此,非偶尔也。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五皮饮 元化方 以皮治皮,不伤中气。方出华元化《中藏经》。

痢症第六

薤白酒 妙转旋 栝蒌薤白白酒汤或加半夏或加枳实、薤白桂枝汤之类,皆转旋妙用。

隔食病 津液干 方书名膈者,以病在膈上是也。别名隔者,以食品不下而隔绝也。津液干枯为隔食病源。

气喘第九

治之法 小柴方 以小柴胡汤为主。初起,俗忌人参,姑从俗而去之,加青皮一钱。

朝暮吐 别离看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与隔食症宜别离而药之。

热偏盛 加清冷 小柴胡汤加知母、花粉、石膏、黄连之类,随宜择用。

喑 斜 昏仆地 喑者,不能言也。 斜者,口眼不正也。昏仆地者,不省人事,猝倒于地也。口开、目合,或上视、放手、遗尿、鼾睡、汗出如油者,不治。

湿热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中心健 四旁如 喻嘉言云∶执中心以运四旁,千古格言。

顾其名 思其义 名之曰风,明言八方之风也;名之曰中,明言风自外入也。先人群情穿凿,俱不成从。

他标剂 忘本根 唯黑锡丹镇纳元气,为喘症必用之剂。别的如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及沉香黑铅丹,皆是害人之剂。

一虫痛 乌梅丸 虫痛,时痛时止,唇舌上有白花点,得食愈痛。虫为厥阴风木之化,宜乌梅丸。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枢》九卷、《素问》九卷,通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也。

隔食反胃第八

卤莽辈 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润,以是济之。甘草之甘,以是缓之。常服保养之剂,非抢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长叹!阴霾盛 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喘促症 治分门 气急而上奔,宜别离而治之。

大虚者 独参汤 虚人久疟不愈,以人参一两、生姜五钱,水煎,五更服极效。贫者,以白术一两代之,热多者以当归代之。

胀为病 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虚喘者 补而温 虚喘气促,不能持续,脉虚细有力,温补二字宜串看。有以温为补者,有以补为温者,切不成走于贞元一起,留滞痰涎也。

三气痛 香苏专 因大怒及七情之气作痛,宜香苏饮,加元胡索二钱,七气汤亦妙。又方,用百合一两、乌药三钱,水煎服。

九热痛 金铃痊 热痛∶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送下二钱。名金铃子散,甚效。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外疏浚 内畅遂 此二句是解以是发汗之故也。张飞畴云∶当归四逆汤治痢极效。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如神。

薛氏按 说骑墙 明・薛己,号立斋,吴县人。着《薛氏医按》十六种,大略以四君子、六君子、清闲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热不休 死不治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六淫逼 经道摇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动摇。

难经出 更洋洋 洋洋,昌大也。《难经》八十一章,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分歧者,当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号扁鹊,战国人,着《难经》。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着《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风寒入 外撞鸣 经云∶微寒微咳。可见咳嗽多因于风寒也。风从外相而入于肺,寒从背俞而入于肺,皆主乎外也。后注虽言热、言湿、言燥,令不自行,亦必假风寒觉得之帅也。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着《外台机密》四十卷,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血之道 化中焦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窜改而赤,是谓血。

气骤滞 七气疏 七气汤能疏浚滞气。

寄意存 补金匮 喻嘉言《寄意草》中,如麻黄附仔细辛汤及人参败毒散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虚痨第三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着《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倒是守常,初学人所不废也。

桂苓类 肾气论 仲景云∶气短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桂苓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后作者 渐浸淫 等而下之,不敷观也已。

肩斯道 勿炎凉 群言淆乱衷于圣,以斯道为己任,勿与世为浮沉,余有浓望焉。

二注痛 苏合研 入山林古庙及见非常之物,脉乍大乍小,两手若出两人,宜苏合丸,研而灌之。

热胜湿 赤痢渍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辨真假 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有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医之始 本岐黄 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医治之原,所觉得医之祖。虽《神农本经》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内经》也。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成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五悸痛 妙香诠 悸痛,即虚痛也。痛有作止,喜按,得食稍止,脉衰弱,宜妙香散或理中汤,加肉桂、木香主之。

亲信痛胸痹第七

谁治外 六安行 六安煎虽无深义,却亦安稳。然外感诸咳,当辨风热、风燥二症。如冬时先伤非节之暖,复加风寒外遏,乃至咳嗽、痰结、咽肿、身重、自汗、脉浮者,风热也,宜萎蕤汤辛润之剂,切勿辛热发散。而风燥一症,辨治尤难。盖燥为秋气,令不独行,必假风寒之威,而令乃振,咳乃发也。《内经》只言秋伤于湿,何也?以长夏受湿土郁蒸之气,随秋令收敛,伏于肺胃之间,直待秋深燥令大行,与湿不能兼容,至冬而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湿两难分化之势,唯《令媛》麦门冬汤、五味子汤独得其秘,先人以敛散不分,燥润杂出弃之,昧之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