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页/共5页]
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之呼应。
卤莽辈 只贞元 贞元饮是治血虚而气无所附,以此饮济之、缓之。方中熟地、当归之润,以是济之。甘草之甘,以是缓之。常服保养之剂,非抢救之剂也。今医遇元气欲脱上奔之症,每用此饮,以速其危,良可长叹!阴霾盛 龙雷奔 喘症多属饮病。饮为阴邪,非离照当空,群阴焉能退避。若地黄之类,拥戴其阴,则阴霾冲逆肆空,饮邪滔天莫救,而龙雷之火,愈因以奔腾矣。
九热痛 金铃痊 热痛∶身热、脉数、口中热,宜金铃子、元胡索各二两,研末,黄酒送下二钱。名金铃子散,甚效。如热甚者,用黄连、栀子之类,入生姜汁治之。
人百病 首中风 《内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昔医云∶中脏多滞九窍,有唇缓、失音、耳聋、目瞀、鼻塞、便难之症;中腑多着四肢;中经则口眼 斜;中血脉则半身不遂。
金匮秘 细心看 《金匮》明显用半夏,先人诸书,皆以半夏为戒。毁圣之说,倡自何人?君子恶之!若反胃 实可叹 食得入而很久反出,名为反胃。
寒与热 若回翔 寒热必应期而至。
葶苈饮 十枣汤 肺气实而气路闭塞为喘者,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咳嗽气喘,心下停饮,两胁满痛者,以十枣汤主之。
痨损积 内撞鸣 痨伤、咳嗽,主乎内也。二者不治,至于咳嗽失音,是金破不鸣矣。
闭与脱 大分歧 风善行而数变,其以是变者,亦因人之脏腑寒热为转移。其人脏腑素有郁热,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其人脏腑本属虚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北风矣。热风多见闭症,宜疏浚为先;北风多见脱症,宜温补为急。
消阴翳 制阳光 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补天手 十二方 越婢汤、防己茯苓汤、越婢加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杏子汤、蒲灰散、 芍桂酒汤、桂枝加黄 汤、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枳术汤、附方《外台》防己黄 汤。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民风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发展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
医学源流第一
单寒牝 理中匡 单寒无热名曰牝疟,宜附子理中汤加柴胡治之。
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单热瘅 白虎详 单热无寒,名曰∶瘅疟;或先热后寒,名曰∶热疟,俱宜以白虎汤,加桂枝治之。时医以六味汤加柴胡、芍药治之。
胀为病 辨实虚 胀者,胀之于内也。虚胀误攻则坏,实胀误补则增。
太仆注 慎勿忘 王太仆消阴制阳等注,千古不刊之论。赵养葵遵之,以八味丸益火之源,六味丸壮水之主,久疟多以此法收功。
下损由 房帏迩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成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成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分,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谁治内 虚痨程 宜于《虚痨门》择其对症之方。审是房痨伤精,则补精;审是思郁伤脾,则养神。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着《医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不异。
六君子 妙难言 六君子汤加五味、干姜、北细辛,为治喘神剂。面肿加杏仁;面热如醉加大黄。此法时师闻之,莫不惶恐,能读《金匮》者,始知予言之不谬也。
病中良 勿过分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成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过分,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三日作 势放肆 疟三日一作,时医名三阴疟,流连难愈。
四血痛 发笑先 瘀血作痛,痛如刀割,或有积块,脉涩,大便黑,宜桃仁承气汤、发笑散。
平胃加 寒湿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加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六君类 俱神丹 六君子汤加姜附及附子理中汤之类。
五水辨 金匮详 病有从外感而成者,名风水。病从外感而成,其邪已渗入于皮,不在表而在里者,名皮水。病有不因于风,由三阴结而成水者,名正水。病有阴邪多而沉于下者,名石水。病有因风因水悲伤郁热,名黄汗。《金匮》最详,熟读全书,得意其旨,不然卤莽误事耳。药方中精义颇详,宜细玩之。
统统血 此方饶 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能够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
诸方论 要拳拳 《中庸》云∶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腹满痛而下利者,虚也。吐泻而痛,太阴证也,宜理中汤;雷鸣、切痛、呕吐者,寒气也,宜附子粳米汤。此以下利而知其虚也。胸满痛而大便闭者,实也。闭痛而不发热者,宜浓朴三物汤专攻其里;闭痛而兼发热者,宜浓朴七物汤兼通表里;闭痛、发热、痛连胁下、脉紧弦者,宜大黄附子汤温下并行,此以便闭而知实在也。若绕脐疼痛,名寒疝,乌头煎之峻,不敢遽用,而当归生姜羊肉汤之妙,更不成不讲也。
邪气盛 去参良 身热者,小柴胡汤去人插手桂枝一钱。服后食热粥,温覆取微汗。
痢症第六
桂葛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法,无汗宜用葛根汤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详而备 王肯堂 金坛王宇泰,讳肯堂。着《证治绳尺》,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辨真假 明轻重 虚者喜按,得食则止,脉有力。实者拒按,得食愈痛,脉有力。二症各有轻重。
芍药汤 热盛饵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便短缩 阳水伤 小便短缩、口渴属热,名为阳水。
杂病法 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统统杂病,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整齐互用,各尽其妙。
调行箴 须牢记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牢记之。
四大师 申明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师,《张氏医通》之考核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