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玄幻奇幻 - 逍遥狂徒 - 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

佛门用语终极大全(小说中会出现)[第3页/共8页]

灌是灌持,表示诸佛的护念;顶是头顶,表示行持的高贵。

大磬

父老

以铜锻造的盂形法物,置于佛桌右边,法会、课诵时,由维那以棓(木制之棒)击鸣,以指导统统唱诵的起落、快慢、转合。

在寺院中,未行剃染而服各种净业作务者。

律藏:音译毘尼藏,意译调伏藏。佛陀所制定的律仪,能制众生之恶,调伏众生的心性。有关佛陀所制定教团的糊口法则,皆属于律部类。

结跏趺坐

纠察

善知识

即菩萨。以菩萨明解统统真谛,能开导众生悟入佛的知见,故有此尊称。《释氏要览》云:"经中多呼菩萨为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可知开士也是高僧的尊号。

即快意寮。丛林中,病僧用来养病、疗养的处所。因为含有祈求耽误色身寿命而持续法身慧命的意义,以是称为延寿堂。又称为"省行堂",取其"省察行苦,以兴悲智"之意。

斋僧

菩萨的美称。如:观音大士、傅大士等。

公案中大多是有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称为"话头"。如问:"狗子另有佛性也无?"答:"无。"此"无"字便是话头。参禅时,在公案的话头下工夫,称为参话头。

当今的海青色彩有二:一为玄色,乃普通佛弟子礼佛时所穿;一为黄色,是一寺之方丈或法会中的主法者所穿,普通大众不得穿戴。

陪堂

指印度诸外道为求生天而修各种苦行,诸如绝食、身材倒悬、冬卧寒冰等。佛陀期间,在印度就有很多外道因希冀生天,而行诸各种苦行。佛陀在削发后也曾修行苦行六年,日蚀一麻一麦,终究憬悟苦行并非究竟之道,不能摆脱,是以放弃苦行,最后获得摆脱,证悟出修行的体例,应过着一种不苦不乐的中道糊口。

药石

庇护、保持正法的意义。传说佛陀派请四大声闻、十六阿罗汉等护持佛法。

指新近受戒的僧众。又如插手在家戒会,初受五戒、菩萨戒的戒子,亦称新戒。

笔墨著作鼓吹佛法有进献者。

善知识是佛法大器,像江河能吞纳众流。

贮水的器具,供饮用或洒净之用。

梵刹或佛塔的美称。在佛门中,常会听到如许的对话:"叨教法师,贵宝刹在那边?"就是叨教法师的常住寺院在那边的意义。

快意

洒净

寂静

礼拜的种类及典礼作法上有各种分歧,大略而言,自印度以来,于各种礼法当中,以"五体投地"为最殷重,是最恭敬的礼法。

指寺院。《行事钞》随戒释篇云:"众僧舍宇、什物、树木、故乡、仆畜、米麦等物,但得受用,不通分卖,为常住也。"《释氏要览》云:"即今十方方丈寺院是也。"今佛弟子于寺院受戒,则可称该寺院为受戒者的"受戒常住"或"戒常住"。

六斋日

本指开山建寺而言,因当代寺院多建于山谷清幽处,故称开山。

今为拜佛或礼拜师长时所用。

龙华三会

尸罗

旧译为众生,即保存者之意。指人类、诸天、饿鬼、牲口、阿修罗等有情识的生物。别的如草木金石、江山大地等,则称无情。

乞假

教团中削发与在家的七众弟子: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

内不为妄念所惑,是名为"禅";外不为境地所染,是名为"定"。禅定意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狼藉的状况。

常住

见别人积德,随之心生欢乐,称为随喜。《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载,听闻典范而随喜,次次积累,功德至大。《大智度论》则谓,随喜者的功德,胜于积德者本人。又随己所喜,亦称随喜,如布施时,富者施金帛,贫者施水草,各随所喜,皆为随喜。

礼拜

凡是修习梵衲苦行的人,在平常糊口中必须严守以下十二种修行规定:要挑选余暇的处所;要过托的糊口;要饮食节量;要一日一食;要乞食不择贫富;中后不得饮浆;要守三衣具;要穿戴粪扫衣;要常坐树下思惟;要常露地静坐;要住于宅兆之处;要常坐不卧。修学梵衲苦行者的糊口,就要过如许简朴的糊口,也是清净的糊口。

历代祖师大德为教诲、启徒众及行者,每于殿堂或禅堂为大众说法,偶然讲说经论,偶然仅简朴1、二句话,目标皆为使大众了然法意,依之修行,如语录、公案等皆是。

热情参与本山活动,多年不退转者。

为声闻四果之1、如来十号之一。略称罗汉。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学、真人。乃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人间大扶养的贤人。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普通都作狭义的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的最高果位;广义而言,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禅定

将饮食布施给别人的意义。施食有很多功德,如《佛为迦父老说业报不同经》载,奉施饮食得十种功德:得命;得色;得力;得安稳无碍辩;得无所畏;无诸懒惰,为众敬佩;世人爱乐;具大福报; 命毕生天;证涅盘。别的,以饿鬼为工具的施食典礼,称为施饿鬼、施食会。

指施主。即扶养佛、法、僧三宝的施主、施主。在佛门中,布施净财者为功德主,心作务或热情接引别人入佛门,使佛教兴旺展者,亦可称为功德主。比方合适左列前提者,佛光山功德主会得依法聘其为功德主:

礼拜与忏悔的略称,又作拜忏。即礼拜诸佛、菩萨,忏悔所造诸恶业。大略藉由礼佛、朗读经文,觉得忏悔之意。

僧职称呼之一,指陪侍师父、长老之侧,服从其令,予以奉酒保。

比方诸佛、菩萨善应众生分歧的根机而说法,如同大夫善能别离病相,晓了药性,视众生的病而授予药方,使之乐服。是以,典范中以大医王广喻诸佛。众生有贪、瞋、痴烦恼各种病症,诸佛菩萨则施以各种法药,如以不净观对治贪婪,以慈悲观对治瞋心,以人缘观对治愚痴等,这是以烦恼为病,佛法为药的比方。

人缘

为僧侣所持的器具,比丘十八物之一。又出声杖,智杖,德杖。锡杖是由锡、木柄、錞三部分构成。杖头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动摇时,则出"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为比丘行于门路时,该当照顾的器具,用于摈除毒蛇、害虫等;或于乞食时,振动锡杖,令人闻声而知。后代则为法器之一。

寺院为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依其用处分为梵钟与唤钟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