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御今之有[第1页/共1页]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9]。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4.所谓"道纪",指道之规律。聪明人做事之以是轻易胜利,不是因为他们缔造了甚么,而是因为他们长于操纵已经存在的"道",抓住了事物生长的规律来办事,以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

它肇端不明、末端不暗,

看不见的,我们叫它"夷"。

[7]昧:阴暗。

前人校注

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体,不知为名,故不成致诘,混而为一也。上古虽远,其道存焉。

1.本章申明"道"之体征,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并且不明肇端,不知将来,连绵不断,不断窜改,不成名状,以是终归为虚无之态,因而叫它"惚恍"。夷、希、微三个字,均描述"道"的幽而不显,若隐若现,不成捉摸。由此看来,"道"是我们的感官没法感知的,唯有用心体悟。

--王弼

言一无开关,而能为万物作开关也,一无物质,而为万物设形象也。

注释

于不过无,于有非有,故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

听不到的,我们叫它"希"。

听之不闻,名曰希[2];

此三者不成致诘[4],故混而为一[5]。

周幽王背道丧命

"执古之道",执古才可阅今。周幽王不守古道,不察明天,昏庸无道,导致丧命。

2."道"固然感知不到,但它时候存在着,主宰着我们的糊口。只要用心体悟道的人,方能在这类虚无缥缈和若隐若现中发明"道",终究捉摸到"道"。

它延绵不断,不断窜改,不成名状,终究回到无形知名的虚无状况。

解读心得

遵守早已存在的"道",来把握实际,探知太古,这就是"道"所彰显的规律。

[5]一:指"道"。

[4]诘:意为诘问、究问、反问。

3.贤人长于体道,执守古道。他们循道而行,察古通今,潜居抱道,待时而动,以是常常在不经意间就能一举获得胜利。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厥后。

--纯阳真人

[9]有:指详细事物。

--范应元

[1]夷:无色。

视之不见,名曰夷[1];

[8]绳绳(mǐn mǐn):纷繁不断,没有始终,没有穷尽。

它无形无状,无详细物象,以是称之为"惚恍"。

道本无见,不成色求;道本无闻,不成声求;道本无得,不成力求。其上皦瞻之莫知其高,其下昧俯之莫知其渊,言其难闻难见可贵之道。上达于天,下达于地,中合于人。要体此理,究其奥通其玄,会其无中之有,才有真相呈现,是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本真一出,聚则成形,散则成气。古之道者,以身合天,以德合天,以心合天,三者既合,是为真道。今之人丁虽言而身未体也,就虽体不过劳心劳意而苦其形。倘若能知前人,体元始之初以修身,乃见乃闻乃得,是谓修道之法纪。

[2]希:无声。

但此次,各路诸侯觉得他又是闹着玩呢,看到烽火,也没有一个前来庇护他。成果,西戎兵攻进都城,杀死了周幽王。

[6]皦(jiǎo):清楚,敞亮。

摸不到的,我们叫它"微"。

典范故事

[3]微:无形。

可到都城一看,并没有敌军的一兵一卒,只瞥见周幽王在和褒姒喝酒作乐。诸侯们面面相觑。然后,周幽王就大笑着奉告众诸侯:"我扑灭烽火,只是为了逗褒姒一乐,现在看到了,请你们归去吧。"诸侯们听了,个个气得无话可说,恨恨而去。而褒姒一介女子,不知启事,只见众诸侯仓促来去,便问幽王:"大王,这是如何回事呢?"周幽王说:"这只为了逗你一笑。"褒姒听了,只是嘲笑了一声。而周幽王看到她的笑容,觉得是真笑,欢畅地奖赐给了阿谁出主张的人一千两黄金。这就是"一笑令媛"的故事。

绳绳[8]不成名,复归于无物。

不久,西戎雄师入侵。周幽王慌作一团,忙命令扑灭烽火。

周幽王时,为了让各地诸侯来保卫他,专门修建了很多烽火台,如果在第一座烽火台上点起炊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当即也扑灭烽火,以此类推。如许一座座地传下去,能传得很远。每当内奸入侵、环境告急时,周幽王便命令扑灭烽火。各地诸侯一见烽火,顿时出兵来保卫他。这是当时的有效体例。

5.实在,我们糊口的期间,与当代比拟,没有本质的辨别,分歧的只是外在的物象和情势。很多话,很多事理,老祖宗都已经说过了,乃至说完了,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守古道,传承大道,矫捷地将先人的聪明应用到明天的糊口。小我如沧海一粟,力量纤细,每小我都应当有这类自知之明。

此三者不能诘问究竟,难以辨别,它们是浑然一体的。

迎着它不见其肇端,尾随它不见其末端。

--河上公

译文

其上不皦[6],其下不昧[7]。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搏之不得,名曰微[3]。

当时,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很得他的喜好。周幽王常常是与这位宠妃厮混整天,荒废朝政。但褒姒虽生得艳若桃李,自进宫后却向来没有笑过一次。有人就为周幽王出主张说:"扑灭烽火,她瞥见了必然会乐。"周王以为是个好主张。因而不顾叔父的反对,命令扑灭烽火。各路诸侯见到烽火后,当即带兵马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