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道德经1 -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

第四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第1页/共1页]

[7]象:同像。

湛[6]兮似或存。

3.道虚无缥缈,若隐若现,看似无,但实在存在。对于适应并体认了道的人,道看得见,并不悠远;对于背道而驰的人,道不存在,并且遥不成及。

道虽常存,终莫得而名之。然亦不成谓无也,故曰此岂帝之先邪?帝先矣,而道又先于帝,则莫或先之矣。

译文

--司马光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5]。

这是真正的涵养,也是真正的聪明。

道冲[1],而用之或不盈[2]。

当时,老子正要到秦国讲学,杨子传闻了,就在老子的必经之地--大梁等他。老子刚到大梁,远远就瞥见了杨子。还没等他开口说话,老子就仰天感喟:"之前我还很看好你,以为你前程无量,必将有一番作为。但是,现在看来,我错了。"杨子一听,愣在了那边,不知说甚么好。而老子也没访问他。

"道"本身是虚空无形的,但其感化却无穷无尽。

虚无大道,化生一气,一气分而为阴阳。阴阳生化,秉一气为主,乃知一气处阴阳当中,故曰冲气。夫大道以冲气而用之也,如天覆地载,日照月临,冬寒夏暑,春生秋敛,皆冲气之用。

守道不盈,则知渊源之妙,方明道之主旨,而知万物之本源。此大贤人方能,稍有盈则溢,或者有坚其志,不至于盈,而方能造到大贤人。知宗万物者也,岂不渊乎!稳定、不扰、不纷、不散、不耗,如此性光方现,使我静内生光,才气知其妙,明其理,方得深切其奥。

深远啊!它仿佛是万物之本原。

[1]冲:通盅,器物虚空。

我不知它是谁孕育而生的,应当在天帝之前就存在了。

4.我们只要怀着畏敬之心,适应天然,适应道,才气抓住事物生长的规律,获得聪明,终究获得自在而安闲的人生。

老子教杨子和光同尘

此人气度轩昂,言行举止透出不凡气质,备受存眷,为当时的风云人物。但他也有本身的烦恼--感受总被人高高地供在上面,不能和别人融会在一起。比如,他到堆栈去,人们瞥见他就恭敬地站起,表示欢迎。老板把他奉为上宾。很快,堆栈又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这位思惟家不凡的风采。

5.真正的道,都是没有锋芒,没有骚动,上和光下同尘、与万物调和一体共生共存的,它是以圆润谦虚,也是以通俗莫测。真正的聪明就在这里。

--纯阳真人

[8]帝:上帝,天帝。

"锉锐解纷,和光同尘"。颠末老子的点拨,杨子进步了自发和自知,晓得低调收敛,谦虚处下,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示人以高傲,不露锋芒,没有让人难以靠近的高高在上之感,真正做到了亲热平和,隐于闹市,和光同尘,与大师打成一片。既和谐了本身与别人的干系,也不再有受人存眷的烦恼和盛名之累。

典范故事

--邵若愚

[2]盈:满,绝顶。

杨子为此非常忧?,但又不知该如何做,他想:我并没决计表示和夸耀啊,如何这么惹人存眷呢?他决定去拜访老子,但愿获得他的教诲。

挫去其锋锐,消弭其骚动,调和其光辉,使它与尘凡混合为一体。

吾不知谁之子,象[7]帝[8]之先。

前人校注

[4]宗:本原。

锋角猛露,道所恶也;事为烦乱,道所鄙也;辉华显赫,道所贱也;污辱卑贱,道所贵也。

2.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所谓"道不远人"也。

[5]同其尘:混合于尘凡。

1.本章揭露"道"固然无形无踪,玄奥深沉,但它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感化,并且感化无穷,力量无穷。以是老子感慨:道何故生?何日始?想出处来已久,在天帝产生之前就已有了的。

杨子百思不得其解,他每天苦思冥想,还是不明白老子的话。是以,过了一段时候,他决定再次去拜访老子。

[6]湛:深沉,模糊缥缈,若隐若现。

战国时,有一名思惟家叫杨子。

幽深啊!虚无缥缈又实在存在着。

--苏辙

渊[3]兮,似万物之宗[4]。

[3]渊:深远。

见到老子,他诚心肠说:"多谢您的指导,只是我不明白本身到底那里不敷?还望您指导迷津!"老子答复道:"君子的德才并不透露在外,相反,真正的君子看上去另有些笨拙。而你呢?面带高傲之色,只是你不自发罢了。一小我有了气度就会冥顽不灵,欲念横生。快舍弃这些吧,让本身再笨一些,浅显一些,成果定会分歧。"杨仔细想,感觉很有事理,欢畅地说:"多谢教诲,我必然服膺、遵循。"今后,杨子自发地收敛高傲之气,不露锋芒,不再举头挺胸,不再有气度轩昂的模样。相反,贰心平气和,谦虚低调。在很多场合,他用心降落身份,主动说本身的"糗事"。垂垂地,人们感觉他盛名之下实在不副,也就不高看汲引他了,他们终究看到这个世人崇拜的人,本来也会犯弊端,也有不快意。以是,当杨子再去堆栈时,人们便毫无顾忌地和他争抢坐位,开打趣,对他既尊敬又靠近了。

解读心得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