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文学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之拖油瓶 -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二章[第1页/共4页]

赵寅与石荣闻言,不觉点了点头,因又笑道:“幸亏子璋兄远在都城,又有太子殿下庇护,一时半刻的,他们也何如不了子璋兄。待到灰尘落定时,想必以子璋兄的大才,也不必惊骇他们了。”

赵寅听了这话,愈发意味深长的勾了勾嘴角,看着陈珪说道:“这已经很不轻易了。世人做事,又有多少能做到‘尽我所能’。子璋兄能有如此见地,也不枉太子殿下这般提携看重。”

三人你来我往又吃了几杯酒,石荣略有些醉意,且要出去便利。顿时房中只剩下陈珪与赵寅。赵寅便向陈珪笑道:“子璋兄既有长袖善舞之手腕,又有运筹帷幄之才情,现在且又深受太子殿下正视,想必来日出息不成限量。赵某在此先敬一杯薄酒,聊表贺意。”

石荣气的口不择言,指向陈珪的手都在颤抖,面色更是乌青一片。但是身为当事人的太子殿下却一变态态的沉默不语。用一种仿佛初见陈珪普通,别致陌生的目光打量着陈珪。

其心性冷硬,城府深沉,只从这一件事可见一斑。

桩桩件件,皆替陈珪考虑的周周道道,可见其之用心。

但是过了本日以后……世人冷静打量着面对太子也能侃侃而谈,言辞锋利有条不紊,且又锋芒毕露杀伐定夺的陈珪,不觉心下微凛。更故意机矫捷的,顿时放开了眼下的事儿,开端苦苦回想着本身畴前有没有因为态度骄易或者别的原因获咎了这小我,顺带着策画一下此后对陈珪的态度……

赵寅的父亲便是朝廷二品大员锦衣军统领赵弼和了。说来陈珪能顺利搭上太子的门路,还真是托了赵弼和的情儿。以后陈珪能以七品芥豆之官安闲升任五品员外郎,赵弼和也是功不成没。因此陈珪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是半个赵府门客了。

陈珪见状,先是躬身向太子殿下告了罪,又好整以暇地冲着石荣拱了拱手,这才不急不速的解释道:“太子殿下赎罪。非是微臣出口不逊,实乃局势如此,我等又何必自欺欺人呢。”

“那你为甚么要这么做呢?”尤子玉尽是体贴的看着陈珪,恨不得上前摸摸他的额头,看看是不是发热烧胡涂了。

太子殿下因又说道:“畴前与你说话儿,也不见你如何果毅刚烈,倒叫孤觉得你是个八面小巧,不喜与人争论的性子。本日看来,倒不尽然。”

因此世人虽被陈珪阿谀的欢畅,却打心眼儿里并不在乎这小我。启事无他,谁会对一个只晓得奉迎献媚又脾气和顺的玩意儿另眼相看,更遑论防备尊敬?

赵寅没法,只得带了石荣同去。

畴前巧舌令色哄得太子欢畅,是为尽忠;现在诤言切谏警省太子,也是为了尽忠。二者只不过是手腕不一样,心机都是一样的。

目今且不说尤三姐儿如何策画,只说太子殿下保举六皇子为钦差大臣彻查两江之事的后果结果已被六皇子悉数得知。

赵寅见状,面上笑容更盛。正欲同陈珪联袂而行,只见方才在东宫外书房还同陈珪斗得乌眼儿鸡似的石荣满面堆笑的走来,向两人拱了拱手强行加塞儿。

太子殿下见六皇子说的如此冠冕堂皇,也是无可何如。只得摇了点头将陈珪带回东宫,鼓励了一番,又推心置腹的说了一些陈珪去江南办差,对太子对陈珪本人的好处。“父皇现在显见的是看重你,倘或你与六弟此次下江南,能够妥当处理江南的局面,安抚百姓,施助哀鸿,便是一桩大功绩。你回京后,自有一番大好出息。”

陈珪见状,更是大为打动。纵使明知本身心性世故,并非赤胆忠心之人,这会子竟也生出了一番“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之心。

有人赞誉对劲,更有人不觉得然。起码石荣回过神后,回想起陈珪先前的不逊之言。顿时勃然大怒,指着陈珪面红耳赤的骂道:“陈子璋,你好大的胆量,竟敢如此非议太子殿下。你这般出口不逊……你这是以下犯上!你这是大逆不道!你、你……”

陈珪无妨安闲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更未曾想常在河边走,终久湿了鞋。闻听这动静,顿时仿佛雷劈。只得清算了表情入宫面圣。

石荣亦皱眉说道:“方才在东宫外书房,我也不是成心针对子璋兄。实在是两江官员权势绵厚犬牙交叉,实在不成忽视啊!现在太子听了子璋兄谏言,意欲懦夫断腕,看似没了后患,却也失了民气啊!此后再赶上三皇子等人刁难,恐怕就没那么轻易等闲化解了。”

说罢,又修书一封交与陈珪,因又叮嘱道:“此乃孤写给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甄大人的一封手书。你与六弟此去江南,倘或局面胶着,难觉得继,无妨拿着孤的手书去拜访一下甄大人。他即便碍于宦海情面不好明着脱手互助,起码可保你安然回转……”

世人闻言,忍不住的又是一阵哄堂而笑。三姐儿目睹世人已经放心放心了,便掩了底下的话没往外说。

“……娘舅此举,不过是为着敲山震虎,杀猴儆鸡罢了。我们自家人是晓得的,娘舅之以是能得了太子殿下的青睐,是娘舅有这个本领。但是外人却不晓得,只当是娘舅时运好。哪怕娘舅向太子殿下谏言在朝中推行复式记账法和养廉银子,这算是真才实学了罢?亦有人对此不觉得然。更是觉得陈珪根底陋劣,出身豪门,便肆意刁难,妄图踩着娘舅以彰本身。如若不然,也不会娘舅向太子讨情给外祖母乞假如许平常的事儿,都有人弹劾说嘴。可见娘舅常日里油滑过分,让世人觉得他没脾气,便能够随便逼迫了。现在娘舅略施小计,且叫他们晓得晓得,娘舅也不但是好性儿,也不是好惹的。”

永嘉帝想到这些,主张已定,御笔一挥,竟是亲拟了封陈珪为钦差副使,与六皇子共赴江南的旨意。又派人传召太子与陈珪,命其马上入宫觐见。

陈珪闻言,几乎笑出声来,好整以暇的摆了摆手,因说道:“我哪有阿谁心机,去凑阿谁虚虚热烈。本是个俗中又俗的一小我罢了,并不敢有此妄图。”

及至到了龙盛楼,上了二楼配房,点了一桌丰厚席面,推杯换盏相互敬了几杯酒,赵寅才笑眯眯地提及闲事儿来。只提示陈珪既压服太子殿下放弃两江门下,现在两江官员便如釜底抽薪,只怕要做困兽之斗。他们且不敢嫉恨太子,只怕要将这一笔账记在陈珪的头上。

徐子川与尤子玉闻言一愣。旋即想了想,公然自陈珪向太子殿下谏言的动静传开后,朝中那些个苍蝇似的只拿着鸡毛蒜皮的错误也要弹劾陈珪一折子的言官御史们都销声匿迹了。本来在人后非议陈珪只靠着溜须拍马恭维阿谀妇人之道才气升官儿的同僚们也都谨言慎行起来。

赵寅等诸位大臣亦都起家,皆赞太子殿下决策贤明。唯有石荣一脉人另有些担忧太子殿下在局势的逼迫下舍弃了两江官员,回有损于太子在百官心中的名誉。只可惜太子主张已定,石荣等人亦无可何如了。